主席:
當前任行政長官在2009年提出發展六大優勢產業,我所屬的港九勞工社團聯會,便對政府把一些香港市民生活息息相關服務 – 醫療和教育,當作做生意的產業發展,有很大保留。我們擔心,一些民生服務明目張膽地引入市場機制,會改變服務的性質,政府再不是服務的主要提供者,照顧社會的需要,當服務由市場決定,這不但改變了服務的內容,甚至改變了服務的本質。
事實上,香港的專上教育問題可以推溯更早,在2006年的香港年鑑,有關專上教育部份是這樣寫的:「為提升本港勞動人口的競爭力,改善人力質素,以配合知識型經濟,行政長官在2000年的施政報告中公布了一項施政目標:在十年內讓60%的高中離校生有機會接受專上教育,這目標已較預期提早5年完成,專上教育的普及率已由2000至01年的約33%增至05至06年的逾60%。專上教育界別的發展,不但為年輕人帶來更多學習機會,也令進修途徑變得更加多元化。」
這段自吹自擂的描述,不但是對香港專上教育的諷刺,亦是香港專上教育問題叢生的原因。正正因為前有揠苗助長,大開副學士學位課程,後有教育產業化,為副學士課程火上添油,才弄至今天原動議所說的後遺症:「本港專上學院近年為追求利潤,集中資源開設大量學費高昂,但資歷成疑的自資大學學位及副學士學位課程,使持該等資歷的本地生甫畢業,便需面對僱主質疑其學歷資格的窘境,以及因高昂學費而須背負巨額債務的問題。」
主席,在眾多的政府政策失誤裡,最讓人痛心是教育政策的失誤,因為這涉及的,不但是社會資源浪費,更嚴重是虛耗了年青人學習的黃金歲月,影響是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命運,這是無法彌補的過失。政府實在有必要從速檢討我們的專上教育出現的問題。
在2011至12年度,入讀資助大學學位的同學有1萬6千多人,但同期郤有4萬5千名同學,考獲入讀本地學士學位課程的資格,這反映了現時資助大學學士學額未能滿足社會的需要。這亦為大專院校以產業為名,廣開自資課程,搵真銀提供了市場。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這些
祖訓,特區政府早已掉得一干二淨,但即使特區政府的大專教育政策,是如2002年高等教育報告裡說的:「大學主要功能是創經濟機遇的動力」」,我也希望政府能增撥資源,擴大資助學士學額,讓這個職場訓練所,能多收一點同學,免得他們付出了青春、汗水,換回來是一身債務,資歷得不到社會認同,生活更加徬徨無助。
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