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
今年度的施政報告為香港未來交通發展畫下藍圖,鐵路為主,巴士為輔,這是現代城市發展的趨勢。現時香港的鐵路系統已承受巨大的壓力,非繁忙時間車廂已十分擠迫。繁忙時間是乘客上不了車,月台十分擠迫,鐵路為主的交通發展大計是長遠的目標,但當務之急,可能是如何有效利用不同交通工具,為負荷極重的鐵路系統分流。另外,政府針對職業司機又有新猶,除了有新的鼓勵柴油車輛換車建議,還準備立例,限制柴油車輛的退役時間,這些措施,與不少的職業司機飯碗相關,不能單純從環保角度處理問題。房屋政策作為施政報告重中之重的措施,我亦在這一環節裡,表達我的看法。
按施政報告表示,香港長遠將以鐵路幹線為主,以巴士為輔。近日,我們經常看到港鐵大賣廣告,聲稱服務的改善措施,提升了鐵路的班次,由每四分鐘一班改為每兩分鐘一班。我當然歡迎鐵路改善服務。但即使是兩分鐘一班次的列車,惟現時繁忙時間主要車站,乘客已不勝負荷,例如金鐘轉車站繁忙時段,乘客等幾班車才能迫上列車;在主要轉車站如九龍塘,甚至要有進入月台的人潮管制措施,列車已不能單靠增密班次來疏導乘客。
在施政報告裡,行政長官提出了在發展鐵路的同時,將檢視其他陸路交通服務,理順不同公共交通工具之間的作用和角色,並說檢討時會以巴士作為輔助性公共交通工具的角色為起點,優化路線、加強接駁功能、改善轉乘安排,以減低路邊空氣污染。長遠而言,我不反對巴士服務朝這個方向改善,但短期而言,這樣進行巴士路線檢討,在重組巴士路線強調其輔助性和接駁功能,把更多的乘客引向鐵路,或迫使市民除了乘搭鐵路外,沒有其它的選擇,結果只會再加重鐵路系統的負擔。
我認為,在現時的重組巴士路線的考慮裡,必須加入分流的概念,為不勝負荷的鐵路系統分流乘客,這樣更為重要。另外,不少的小巴和邨巴,由於路線合適,上落方便,是不少市民主要交通工具。在鐵路為主,巴士為輔的口號下,這些的交通工具定位如何,若政府要全面取替小巴和邨巴,這不但關乎環保、關乎市民的選擇權、還關乎逾萬名小巴從業員與及其它職業司機的生計,必須小心處理。
近年,港鐵為地鐵引入了不少的新車廂,同時把東鐵的影音廣播帶入地鐵,當然,港鐵辯稱這是為乘客帶來更多資訊,並提供了靜音車廂,供不希望接收相關資訊的市民使用。這講法目的只是掩蓋鐵路公司為了廣告收益,強迫乘客接收資訊的事實,港鐵所謂的提供靜音車廂更是本末倒置,收聽車廂影音廣播並不是乘搭鐵路的條件,較合理的做法是,鐵路應安排一兩節有聲響的影音車廂,讓希望接收資訊的乘客選擇,而不是反過來,要求不希望受影音滋擾的乘客,要找靜音車廂來迴避。而事實上,現時香港在乘坐地鐵,首先面對的問題,是上不到車,徨論要選擇車廂,所以,全線靜音車廂,以文字和不發聲圖象傳遞信息,仍是最佳選擇。現時,政府正與鐵路公司檢討可加可減機制的安排,政府有責任督促港鐵為市民提供優質的服務,而不是市民忍受乘車時車廂裡發出的高聲浪廣播。
在施政報告運輸政策的政策目標裡,政府終於關注長工時與生命安全的關係。政府表示,因應近期涉及專營巴士的嚴重車禍事故,運輸署正就專營巴士「車長工作、休息及用膳時間指引」的安排諮詢員工代表的意見。我支持運輸署的做法,但問題是,巴士以外的職業司機,同樣有因長工時引起交通意外,運輸署不能只關注專營巴士因長工時引致的嚴重交通意外,而對其它職業司機因長工時引起交通意外視而不見。
環境保護是維持社會持續發展一個重要原則,但亦不應犧牲少數人生存空間,作為環保的代價。在香港以鐵路為主的大政策下,加上對使用柴油引擎的要求愈來愈高,職業司機為生計,已愈來愈困難。在施政報告裡建議,日後新登記的柴油商業車設定15年的退役期限。有柴油車使用者向我反映,新一代的歐盟五型柴油引擎,不但省油,排放的污染物已甚低,質疑為柴油車設立退役期的必要性,亦有從事校巴和保姆車的司機業界向我反映,校巴較載貨為主的搵食車輛損耗低,若保養得宜,壽命可長達二十年,甚至更長,若強迫校巴和保姆車十五年便要退役,將會大大增加經營成本,最終只有結業或把成本轉嫁給家長。我在這裡促請政府,在考慮環保和柴油車的問題時,必須考慮柴油引擎科技發展,和對職業司機的影響等不同因素,在制定政策時,在環保、科技和業界之間取平衡,整個社會才能受惠。
主席,房屋政策是特首施政的重中之重,但施政報告的房屋政策只談遠水的長遠發展,沒有任何措施撲滅當下的近火,政府不願對公屋輪候冊人士提供租金津貼,亦不見任何有效措施,協助入息高於居屋上限的香港居民置業,市民只能在捱貴租和捱貴樓中生活,房屋政策結果是雷聲大、雨點小,只停留在願景,不見政策行動,難怪在水深火熱的市民感到失望。
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