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
特首梁振英先生上任發表的第一份施政報告,稱「穩中求變,務實為民」,但整份報告務虛多於務實,對一些困擾香港多年的深層次矛盾,如地產財團壟斷市場、高樓價、貧富懸殊、以至人口老化,施政報告裡沒有新思維,亦沒有具體的措施解決問題,相對於梁先生上任前在報章撰文,為香港把脈提出未來香港的願景,相對於梁先生在競選時政綱中的各種承諾,今份內施政報告給人感覺「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未見有力」,難怪社會普遍對施政報告的評價不高。
在施政報告裡,特首提出新設兩個局、九個委員會和三個專責小組,研究解決香港各種各樣問題,由經濟發展、土地供應到綠色建築、單肢傷殘津貼,都成立委員會研究,若再加上在施政報告公布前成立的扶貧委員會、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等,特首上場後成立委員會之多,可說是五花八門,目不暇給。
香港要解決的問題錯綜複雜,政商結合的利益集團,各有山頭,在經濟領域裡,地產財閥獨大,在社會上予取予攜,吞佔了大部份經濟成果,要改變這樣的經濟格局並不容易。平情而論,特首成立各個不同的委員會、工作小組研究香港問題,無可厚非,但問題是梁振英先生自香港回歸後便位處香港權力的要津,十多年來,梁先生一直是香港協助行政長官決策的機構,行政會議的召集人,對香港問題應有深入認識,亦應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的識見和主張,但施政報告裡的行政長官,彷如初落官場的一張白紙,還要成立這樣那樣的委員會調查研究,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特首在候任其間,曾提出香港速度,說過去香港速度是快,近年香港速度是慢,施政報告建議成立的各個委員會,正正說明了香港的慢速。
特首在施政報告的引言講:「只要經濟持續增長,我們就可以大力解決房屋、貧窮、老年社會和環境等問題。」在經濟發展一章又強調:「要解決房屋、貧窮、老年社會和環境問題,必須有持續的經濟增長,所以促進經濟發展是政府的首要目標。」在過去20年,香港經濟平均年增長是3.96%,但房屋、貧窮、老年社會和環境等問題,並沒有解決,問題還變得愈來愈尖銳,究竟問題核心在哪裡?特首在施政報告如此為香港問題把脈,我認為是比梁先生在當特首前的言論更見倒退,在2010年3月,當時身為行政會議召集人的梁先生在報章撰文,指出過去十多年,由於香港的內部和外在因素,滴漏效應已經失靈。市場力量沒有解決香港的貧窮問題,在未來的日子,問題可能惡化。梁先生還認為在資本主義的大前提下,要有一套合理分配的觀念和政策,而且要實事求是,按需要不斷調整。這些鏗鏘有力的分析,在施政報告裡都不見踪影。
勞工政策是我十分關注的課題。施政報告就勞工政策本已着墨不多,作為勞工問題重中之重的標準工時問題,特首只採用拖字訣,把標準工時專責委員會當擋箭牌,強調政府希望社會各界在專責委員會的平台上,共同就標準工時進行知情和深入討論,建立共識,找出未來路向。若把這番不痛不癢的論調比對特首開發土地的決心,說考慮土地是否開發,並無兩全其美的選項,只有現實而艱難的抉擇;說在取捨和抉擇之間,政府會盡力尋求平衡,但社會不會有百分百的共識,我們不能,也不應等待百分百的共識。兩者的態度可謂天淵之別。
特首在參選政綱裡,是明確指出成立跟進標準工時的專責委員會,目標是共同研究推動標準工時立法工作及涵蓋範圍,委員會是有清晰的目標方向,並不是施政報告所說的找出未來路向,施政報告裡有關標準工時專責委員會的描述,是倒退了一大步。香港僱員工時過長是不爭的事實,因工時過長影響到家庭關係,市民的身體健康,以至年青人的成長,社會長期付出了巨大的成本,標準工時從來都不是,要不要立法的問題,而是如何立法的問題。立法制定標準工時,基本上與開發土地一樣,要社會有百分百共識是不可能的,政府亦不能,也不應等待社會對制定標準工時會有百分百的共識,因此,標準工時專責委員會的主要工作應與特首的政綱一致,不是尋求百分百的共識,而是研究推動標準工時立法及涵蓋範圍,制定標準工時立法的路線圖和時間表。
與勞工權益有關的議題還有一點不能不提,特首在施政報告的答問大會上說:「香港建築工人不足確實是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而且由於建築工人不足,對我們的工程,包括一些基建工程,造成一定的延誤,亦造成建築成本上漲。」我不希望這是政府立場,特別是發展局局長在特首發言前不久,指出香港還有空間為建造業工人提供更多培訓,以改善他們的就業情況,令工資得到適當的上調。勞工界已看到建造行業裡,僱主團體要求輸入勞工的星星之火,特首一些不適當的言論將會對輸入外勞的聲音推波助瀾,我要求特首,以致政府相關官員緊守沒有考慮輸入勞工的立場。
勞工界一直關注強積金與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的對沖機制,較早前,本會亦曾就相關問題進行辯論,不少的議員都提出了改善強積金運作的建議,即使在特首選舉政綱裡,也提出逐步降低強積金戶口內,僱主累積供款權益用作抵銷僱員長期服務金及遣散費的比例。在社會上有越來越多聲音要求政府成立更合符社會需要的退休保障制度,改善現時強積金的安排,這已經是政府不能迴避的問題,可惜,有關強積金的改革比香港速度更不堪,在施政報告內完全沒有提及。
特首在施政報告強調,香港經濟結構和社會發展模式,是不能採用以高稅率支持的福利政策。但我相信在高稅率和低稅率之間,是有廣寬的空間改善現時的經濟再分配,解決香港的貧窮問題。溫家寶總理曾經說過,我們不僅要通過發展,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做大,也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再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香港一直只強調做大蛋糕,從不願把蛋糕分好,這是香港社會矛盾的一個源頭。
香港的堅尼系數由2001年的0.525上升至2011年的0.537,社會服務聯會在上星期剛公布了2012年上半年貧窮數據,指出香港的貧窮人口由2011年的115萬,上升到2012年上半年的119萬,上升了3.6萬人,貧窮率則由2011年的17.1%上升到17.6%。在這些的數字的背後,是代表了貧富懸殊不斷惡化。
我們都希望重新成立的扶貧委員會,能真正解決香港的貧窮問題,政府終於改變態度,願意設立貧窮線,作為量度和處理貧窮問題的指標,這是政府一大進步。但我必須強調,設定貧窮線與扶貧措施不能混淆,一些小恩小惠的措施,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香港的貧窮問題。
主席,特首在施政報告的結語裡講得好:「民生和經濟不可偏廢,改善民生必須靠經濟發展,促進經濟發展就是為了改善民生。」但特首這一類的言詞香港市民聽了不少,市民需要的再不是美麗的言詞,而是要政府有實實在在的行動,改善民生。
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