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
提出適度有為,穩中求變的梁振英先生擔任特首後,社會都期望財政司司長在新特首的帶動下,能提出一份令人耳目一新的預算案,起碼預算案能有一些穩中求變的措施,紓解民困。但預算案出來後,社會普遍認為財政司司長仍照着過往以守財為目標的理財原則,制定今個財政預算,沒有任何求變的措施,難怪中大亞太研究所的民意調查反映,只有17.3%市民滿意財政預算案,不滿意的達33.5%,而司長的民望亦大跌3.5分。
財政司司長在預算案的引言裡強調,他會繼續盡其所能,推動經濟發展,讓香港市民能夠安居樂業,創造一個關懷弱勢、公平兼有公義的社會。但事實證明,單憑推動經濟發展,是不能讓香港市民安居樂業,在過去20年,香港的經濟平均年增長約4%,但市民離安居樂業愈行愈遠,遑論要創造一個公平和公義的社會。
曾俊華先生擔任財政司司長的要職經已六年,在這六年裡,香港的貧富懸殊越演越烈,以收入計算2011年的堅尼系數是0.537,較2006年增加了0.004個百分點。以樓市的升幅計算,反映樓價變動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上月是123.01,較曾俊華先生任財政司司長的07年升了近7成。司長在預算案第7段提出上一份預算案推出一籃子刺激經濟的措施,能起到保障就業的作用,在2012年失業率只是百分之三點四左右,屬全民就業。但在全民就業的表象下,基層工友的生活並沒有得到改善,以至出現一面全民就業,一面特區政府要全力扶貧的矛盾現象。
問題出現在哪裡?在2010年,梁振英先生在當特首前已在報章撰文批評特區政府的理財政策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只要不斷把蛋糕做大、不同行業、不同階層都分到更大份額,這就是滴漏效應的理論;二是以為中下層市民得到滴漏效應的照顧,因此香港至今沒有分配的意識和政策,將來也不要有。
曾司長的財政預算案便是沿着這兩個誤區一直走下去,形成與特首的施政理念天各一方。今個預算案措施只是一些新瓶舊酒,以一次性的稅務優惠和紓解民困的措施,如代繳兩個月公屋租金、額外放一個月的綜援津貼、寬免差餉和放寬薪俸稅免稅額等,緩和社會的不滿情緒。
在預算案裡,司長表示,在2013至14年度,政府在社會福利的經常開支預算高達560億元,較去年增加百分之三十一,但社福開支今年有較大增長,主要是配合政府今年4月開始發放的長者生活津貼,其他的社福政策,仍缺乏長遠、全面而切合實際情況的規劃。
今個財政預算有兩個新的舉措,分別向關愛基金和僱員再培訓局注資150億元,我作為工會工作者,我所屬的港九勞工社團聯會是協助推動再培訓工作的機構,支持政府注資再培訓局。但再培訓工作需要不僅僅是資源,還需要時間,再培訓機構有資源開辦更多的培訓課程,若僱員沒有時間進修,或身心疲累下勉強參加再培訓課程,對協助在職人士提升技能,只會是事倍功半。向再培訓局注資150億元只能是作為協助僱員提升技能的措施之一,還要有標準工時,以至有薪教育假期的配合,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政府取消外傭徵款,以公帑注資150億到再培訓局,這不單是資源調撥的問題,還涉及一個倫理責任,僱主應否為培訓員工承擔責任,向聘請外傭的僱主徵款便是要僱主承擔這個責任,在建造業再培訓工作,亦是行業徵款,承擔培訓員工的責任,盡管政府注資到再培局,但我認為僱主為培訓員工承擔責任的性質不應改變。
我在這裡必須指出,財政司司長以職業培訓借題發揮,指香港部份行業出現人手短缺,一面說按現行的政策及機制處理輸入勞工問題,一面又鼓勵個別行業的商會及持分者,就勞工供應的情況積極提出建議。在預算案裡,司長不問根由,已說建造業、零售業和一些厭惡性行業已出現勞工短缺,並指長期勞工短缺會削弱整體經濟動力。在討論財政預算的立法會特別財委會上,有議員問倘若政府改變輸入勞工政策,會否作全面的公眾諮詢,局方完全迴避問題,只說勞工顧問委員會為補充勞工計劃每宗申請提供意見。政府對輸入勞工的態度可說是欲蓋彌彰,我在這裡重申,輸入外勞的政策必須審慎,不能單純以人手短缺作為放寬政策的藉口,在任何情況下,都應務必以本地僱員的就業和生計為優先考慮。現時青少年失業率偏高,15至19歲的失業率長期高於百分之十,若市場能提供更好的入職條件,政府能更好改善培訓津貼,我相信這些措施可填補人手短缺;此外,政府亦應做好各大型工程的協調,避免撞期引致的人手短缺,形成需輸入勞工的假象。
預算案另一建議,是向關愛基金注資150億,讓扶貧委員會推展補漏拾遺的扶貧工作,這做法改變了關愛基金的性質。我支持政府增撥資源幫助社會的弱勢社群,但我認為關愛基金不應架空勞工福利局的工作,政府有必要為關愛基金作清晰明確的定位,確定關愛基金的補漏拾遺的服務只是先導性質,在落實後確定有成效的措施都會轉入勞福局下恒常項目,繼續推行,以確保公帑能有效運用。
香港社會矛盾重重,既需要資源扶貧解困,同時亦要確保資源,通過一個合理的監管程序下得到善用,政府批撥大量資源與一個不受民意制衡的機構,無論動機如何良善,也必須小心處理,避免進一步損害行政和立法關係。
主席,司長在財政預算的結語裡說,要創造理想的社會,必須先為它創造條件,其中一個關鍵,就是解決資源何來這核心問題。在財政司司長過往撰寫的五份財政預算,平均每年錄得逾四百億盈餘,以至司長出動全民派錢措施,可見要紓緩當下的社會矛盾的核心問題不是資源何來,而是有效運用資源。
每當提到財政預算案應當更好發揮財政資源再分配的功能,司長一如以往,說大幅加稅會改變香港一直賴以成功的簡單稅制及低稅率,削弱香港整體的長遠競爭力,今年甚至把歐洲部份國家的財政危機,說成是福利主義缺乏延續性的弱點。
我要強調的是改善財政再分配,與大幅加稅之間,是有很大空間可以落墨,把歐洲部份國家的財政危機說成是整個歐洲福利主義的失敗,也以偏蓋全,況且,我們要求財政預算對社會作更有效的承擔,根本不能與生老病死都得到社會照顧的福利主義相提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