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6-27 提升本港專上教育質量 議案辯論

主席:

在去年12月,本會的葉劉淑儀議員提出了重振本地教育質素,停止教育盲目產業化的動議,當時,我已提出對香港教育,特別是專上教育的基本看法。我認為,當政府把一些與香港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如醫療和教育,當作做生意的產業發展,便會把服務交由市場決定,這不但改變了服務的內容,還改變了服務的本質。今天,我們說專上教育的質量,很大程度是要把市場干預教育的因素減低,才能撥亂反正,教育,從來應是立德樹人,培訓社會人才的事業,不是職業訓練工廠的產業。

新一屆的中學文憑考試剛剛結束,全港共有7萬1千多名日校考生報考,競逐1萬5千多個資助大學學額,即只有不到兩成的中學畢業生可入讀資助的大學學位。在2011至12年度,入讀資助大學學位的同學有1萬6千多人,但同期共有4萬5千多名同學,考獲入讀本地學士學位課程的資格,近三萬名符合入讀大學的同學遭摒於門外,大學資助學額遠遠未能滿足需求,是鐵一般的事實。

香港的大專院校是否沒有擴充學額,供香港莘莘學子入讀的能力,但事實又不是這樣。正如范國威議員在修正案裡指出,在2011至12年修讀研究院課程的非本地學生比例,高達72%。在政府提交本會的資料顯示,出路不明的副學士,各大專院校收生人數亦不斷增加,香港大學附屬學院,2011至12年副學士的收生人數是2,300多人,2012至13年度的預算收生額近4000人,浸會大學及其下的學院,2011至12年度收生近2,300人,在2012至13年度預算收生超過3,000人,其它大學開收副學士的人數都有上升。我們的大專院校有能力開辦非本地學子入讀的研究院課程,有能力開辦更多出路不明的副學士課程,但就沒有資源和能力開辦更多的資助學位課程,供本港考到符合入讀大學資格的學生入讀,這是一個很荒謬的資源錯配。

資源從來都是左右教育一個重要因素,香港專上教育,資源是一個問題,政策更是關鍵,我希望政府從速檢討副學士政策,停止副學士收生的盲目擴張,虛耗了年青人學習的黃金歲月。

我希望各大學重新檢討開辦資助研究學位課程的政策,相關課程要有一定數量的本港學生報讀,資助研究學位課程才能開辦,以確保珍貴的教育資源,能優先投放在香港學生身上,包括收生人數、教學設施等。

主席,增加資助大學學額,是政府不能迴避的問題,但與此同時,增加職業訓練學院的名額,鼓勵未能符合入讀大學資格的同學報讀,讓學子能學得一技之長,立足社會,亦能配合經濟發展,為香港部分青黃不接的行業注入新的動力,這樣才是香港的教育應走的方向。

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