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醫療系統的運作關係全港市民的福祉,儘管現時的醫院管理局的表現有種種問題,但若沒有充份的論證,說明解散醫管局能有助改善醫療服務,否則輕言解散,對香港整體醫療服務發展,未必有好處,但我仍很高興梁家騮議員提出今次的動議,讓議會能就香港醫療系統的運作問題,各紓己見。
提到香港的醫療運作,大家都會聯想到不少纏繞醫療體系多年的問題,如急症輪候時間過長、床位嚴重不足、公立醫院人手不斷流失和青黃不接,人手短缺、醫院聯網協調不足,專科門診輪候時間長短不一,以至醫護人員流失嚴重等。
香港的醫療需求龐大,但資源有限,醫院管理局不能完全滿足不同界別的期望,但這不能成為醫管局管理失當,推卸責任的藉口。醫管局由1990年成立,現時管理41間公立醫院和醫療機構、47間專科門診及73間普通科門診。各醫院及門診按其所屬區域,劃分為七個醫院聯網。據醫管局解釋,推行醫院聯網,可確保病人在同一個地區內,獲取優質的持續治療,要達致此目的,每個聯網的醫院運作都會互相補足,令聯網內的醫院能合力為區內社群提供全面和互相配搭的服務。
但這個聯網制度並未能有效發揮協同效應,醫管局下放權力予各聯網,令不同的聯網爭奪資源,出現資源分配不公平,部分醫院承擔了大量額外工作,醫務人員和病人都成了受害者。以耳鼻喉科為例,九龍中聯網輪候時間約需2個月,港島西需約6個月,九龍東輪候時間可長達3年多。若各家 醫院自掃門前雪,不願就醫療服務與其它醫院合作,這違反了醫院分區聯網的原意。
在資源運用方面,有傳媒近日報導,醫管局用於聘請行政人員資源大增,單是新界西便由7,200萬增至8,800萬,增幅22%。若醫管局的行政管理沒有改善,市民都會質疑這樣大幅增加行政資源,是否私相授受。食物及衞生局局長近日接受傳媒專訪時說,醫管局即將展開檢討,研究七個醫院聯網是否權力過大,導致山頭主義。我希望檢討能有實質的成效。
對於醫管局的人事管理,我必須要指出,在今年五月一日起,醫管局把屬下支援職系人員每周工時由45小時減至44小時,這本來是一個改善僱員待遇的德政,但醫管局在做出有關決定時並沒有考慮以公務員身份借調到醫管局工作的員工的工時會否調整問題,結果出現同一機構,同一工種,有些僱員每周工作44小時,有些則要45小時,增加管理的難度,亦在僱員之間做成不公平的情況。
現時,醫管局和公務員事務局各有各的說法,醫管局認為公務員的待遇由政府負責,政府則指醫管局是獨立運作,與政府無關,兩方面都拒絕承擔責任,借調的公務員成了受害人。這種僵化的官僚管理必須從速改善。
主席,醫院管理局主席胡定旭先生的服務任期即將屆滿,現時,社會流傳着不同的接任人,但我相信,要整體改善醫管局的管理和服務,並不是換一個人便可解決,社會都期望食物及衛生局局長所說的醫管局檢討工作,能改善醫管局的運作,能改善僱員的管理,並能整體提升香港醫療的服務質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