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13 反對擴大輸入外地勞工 議案辯論

主席:

去年特首梁振英上台,提出大力推動基建發展,商界、僱主團體已在不同場合提出要輸入外勞,政府傾向商界的態度亦相當明顯,如梁振英在今年初出席本會答問大會便認為,香港建造業工人不足,更說當本地勞動力不能支援發展時,必須考慮在外地輸入勞工。當時勞工界已有不少反響。在上月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發表的人口政策諮詢文件提出輸入勞工問題,只是再次印證了政府對輸入外地勞工的立場,以看似中立的人口政策諮詢作包裝,展開另一輪輿論攻勢而已。

勞工界反對擴大輸入外地勞工的立場是很清晰明確,這並不純粹為了自身的利益,在2012年,香港的貧窮戶超過40萬戶,涉及人數超過1百萬,社會都在討論如何幫助貧窮家庭,在現時社會狀況下提出輸入外勞,我必須向政府提出警告,政府任何擴大輸入外地勞工建議,都會損害社會的整體利益。

在人口政策諮詢文件裡說,香港在2012年只輸入了2,415外地工人,佔勞動人口0.1%,而其它地區有更寬鬆的輸入勞工制度,如新加坡在2012年輸入88萬多名低技術工人,佔當地勞動人口28%,澳門則輸入了87,000多名,佔勞動人口的26%。這些數字的對比,毫無疑問是誤導公眾,事實並不是這樣。在諮詢文件的第二章「釋放現有人口的潛力」,提及每日有150名,每年54,700名持單程證來港人士,這5萬多人年齡中位數是36歲,適齡工作的48%從事經濟活動,當中87%從事低技術工作。而據民政事務署及入境處的《內地新來港定居人士的統計數字》,在2012年15歲或以上來港單程證持有人有47,700多人,按87%單程證人士從事低技術工作計算,即2012年,香港已輸入了41,000多名的低技術勞工,佔總香港勞動人口 1.26 %,即使以單程證人士勞動參與率48%計算,去年在勞動市場低技術工種裡,已投入工作的單程證勞工約20,000人。香港每年輸入低技術勞動力,是諮詢報告所說的10倍。

無論經濟好壞,在單程證制度下,香港每年輸入大量低技術勞動力,為香港低技術工種提供了大量生力軍,這是客觀的事實,現時失業率有所改善,部份僱主便叫嚷輸入外勞,完全漠視香港勞動市場的獨特環境。嚴正拒絕僱主團體輸入外勞的要求,提升單程證人士的勞動力參與率,幫助單程證人士就業,這才是政府應該努力的方向。

除了單程證人士和補充勞工計劃外,我們還有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諮詢文件裡透露,去年在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以至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輸入的外勞,超過86,000個。表面上,這些計劃是輸入本地缺乏的專業人士或技術勞工,但由於這些輸入勞工計劃只向入境處負責,透明度低,成為了僱主濫用機制,輸入外勞的捷徑。在2011年,香港飛機工程有限公司為了逃避勞僱會的監察,撓過補充勞工計劃,透過一般就業政策向入境處成功申請輸入外勞,引起公司僱員和相關工會代表強烈不滿,要求勞僱會勞方代表跟進,這是僱主濫用不同形式輸入勞工計劃的明顯例子。

我們從有限的資料得知,在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下輸入的勞工,工資大多少於2萬元,工種最多是行政及管理人員、商業及貿易,以至其他專業等,可說是百搭,我們有理由相信,在這些計劃下輸入勞工,並不完全是計劃所說的輸入香港缺乏的本地專業人才和技術勞工。

主席,現時輸入勞工計劃可說是中門大開,任何僱主希望輸入外勞,都可以透過現有機制提出申請,並不存在要擴大輸入情況。至於諮詢文件提及的建造業、零售及飲食業、護理服務業,均面臨勞工短缺。以現時整體勞動人口參與率僅61.5%,政府要為這些行業把脈,首先要問的是為什麼這些行業會出現勞工短缺,社會自身,是否有補救措施解決問題,幫助整體勞動市場健康發展。李卓人議員在動議的修正案裡,提出了一些釋放勞動力的方案,這些方案的原則,我是支持的,亦希望政府認真研究。輕言輸入外地勞工,不但無助解決問題,並對已躁動不安的社會,火上添油,勞工界堅決反對擴大輸入外地勞工。

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