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
全球化和資訊科技以雷霆萬鈞之勢,全面影響人類生活,這方面對青少年的影響更大。我們生活在一個瞬息萬變的社會裡,協助青年人健康成長,接受時代的挑戰並不容易,要在急劇變動,職場愈來愈不穩定的社會,為青年人預早籌備個人的生涯規劃,實在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在香港社會,年青一代的成長實在有太多的「被規劃」,大部分小孩從出生開始,家長已為他們的成長規劃,要入讀好的幼稚園、小學;三、四歲便要接受面試,彈琴畫畫的技能訓練;入了學校,要考好成績,便上學加補習;中學畢業,由於大學學位不足,考不上便要借一身債,讀資歷成疑的副學士課程。不少青年人的成長歲月,都被功課補習壓得透不過氣來,踏足社會,茫茫然面對自己的人生,高不成,低不就,還要清還一大筆學費債務,這是不少當下青年人成長的寫照。
要全方位協助青年人發展,讓年青人發掘自己的潛能,尋找自我,建立自己的人生,當下關鍵是紓緩青年人成長階段的沉重負擔。在今天的動議和各個修正案裡,都要求政府增加高等教育課程種類和學額,我認為並未完全對焦。現時所謂高等教育課程林林種種,目不暇給,各高等院校都花了不少資源,配合市場的需要,開辦各式的副學士和碩士課程,便是明顯例子,因此,說香港高等教育課程種類太少,要求政府增加並不準確,事實上,高等教育一直不足的是資助學士學位,長期以來,本港學生入讀資助大學的比率只有18%,但大學卻花不少資源,搞副學士或碩士,這些能為學校帶來大量收入的課程。我認為政府一方面要增撥資源,增加大學資助學位的收生人數,並且在尊重大學自主之餘,必須檢討大學教育開辦課程走向商業化的傾向。
現時,香港部分行業人力緊張,但青少年失業率仍然高企,2013年第3季,20至24歲的失業率是10.7%,15歲至19歲的失業率是14.9%,而在學歷上,持副學士資歷的失業率最高,達5.2%。副學士學位開辦至今,除了在統計上增加了青年人接受大專教育的人數外,弊病叢生。要全面協助青年人發展,並不是為了滿足政府在教育政策上「交數」,在增加資助大學學額之餘,社會必須樹立一種風氣,除了大專教育外,社會還有很多出路,可供青年人選擇,同樣可建立屬於自己的美好人生。
我建議政府全面檢討學徒訓練計劃,與時並進,增設內容,並提升學徒訓練的形象和水平,鼓勵青年人報考,讓青少年有更多的出路選擇。
主席,每個人都希望有美好人生,但每個人追求的美好人生,不盡相同。要全方位協助青年人發展,建立美好人生,當下的社會最需要的並不是再增加青年人任何負擔,而是放手讓青年人有更多空間,選擇人生的路向。這是我作為家長,一點深切的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