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
在施政報告發表前夕,包括我在內的三名勞工界立法會議員與勞工顧問委員會六名勞方代表共同發表了一份聲明,要求政府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和反對擴大輸入外地勞工。這兩個訴求在施政報告裡都沒有明確的回應,因此,作為立法會勞工界的代表,我對施政報告裡的勞工政策深感失望。
就取消強積金的對沖機制,有傳媒報導,政府原本已寫在施政報告內,但基於部分商界財團聯手反對,政府最後刪除了整個取消強積金對沖機制段落。勞工界和商界兩陣對圓,結果,政府的政策仍是傾向商界利益。
隨著人口老化,退休潮迫在眉睫,強積金成立的目的,便是為僱員未雨綢繆,保障退休生活,但十多年來,因對沖安排,強積金供款不斷被蠶食,令強積金根本保障生活的作用盡失。近年勞動市場外判成風,很多打工仔女每兩三年便被迫更換僱主,亦把強積金對沖得七零八落。民間一直要求政府成立全民退休保障,政府至今沒有任何承諾。面對強積金的漏洞,施政報告又屈從商界利益,不願改變。若基層僱員的退休生活沒有任何保障,晚年最終亦要靠社會福利照顧,大大增加公帑壓力,因此,取消強積金與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對沖應盡快推行,否則損害的並不單單是打工仔女的權益,而是整個社會都要承擔後果。
與退休保障相關的是家庭照顧者,若強積金對沖是政策漏洞,強積金不包括家庭照顧者便是政策歧視。一方面,家庭照顧者作為家庭的重要支柱,默默無償付出,為香港經濟作出貢獻,但他們的退休生活完全被忽略。勞聯建議政府為家庭照顧者成立強積金供款,但政府至今仍迴避家庭照顧者的退休保障問題。
在施政報告第149項提及,「政府正全面檢討工務工程策略,推動建造業健康發展並提高其生產力……積極處理人手不足的問題。」現時建造業、機電業等所謂「人手不足」的行業,大多是高勞動量的工作,工作環境也相對惡劣,加上行業的陳規陋習,工作不穩定,拖糧欠薪等問題十分常見,要吸引更多年青人投身建造業,行業制度在工資、管理、職業的穩定性等各個方面,必須進一步完善。我十分憂慮政府最終以「人手不足」爲藉口,爲擴大輸入外勞開綠燈,既損害本地工人的待遇和權益,亦妨礙提升行業水平。
事實上,現時已有足夠的途徑讓僱主按需要輸入外地勞工,在去年11月,我在本會提出動議的修正案,指出任何僱主希望輸入外勞,都可以透過現行機制提出申請,不存在要擴大輸入外勞的情況。根據人口政策諮詢文件的數字,2012年底,香港只有2415名輸入工人,佔總勞動人口0.1%。但實際情況並不如此,在2012年便有超過47,000多名,15歲或以上人士持單程證來港,以單程證人士勞動參與率48%計算,2012年已有逾20,000名的生力軍,投入勞動市場裡的低技術工種。無論香港經濟的好壞,在單程證制度下,香港每年輸入大量勞動力,為香港低技術工種提供大量生力軍,這是客觀的事實。現時失業率有所改善,部分僱主便叫嚷輸入外勞,完全漠視香港勞動市場的獨特環境。
勞動力供求和政府的教育政策,以至社會風氣息息相關。本港青少年失業率一直高企,2013年第3季,20至24歲的失業率是10.7%,15歲至19歲的失業率更是14.9%,青少年失業率高企有多方面的原因。政府應有針對性的措施,為下一代提供支援,減少青少年失業。我認為,改善學徒訓練計劃能為不同行業帶來新血,鼓勵更多青年人報考,提升形象和水平,才能真正達致「讓年輕的 各展所長」。
長久以來,本港學生入讀資助大學的比率一直只維持在18%。面對全球化的競爭,知識型社會的轉變,政府有必要提供更多的資助學位,讓在公開試考到入讀大學資格的學生,都能入讀大學資助學位,而不是要迫他們選讀副學位課程,在兩三年後再爭奪副學士銜接大學的資助學位,無謂增加同學的讀書壓力和經濟負擔。
主席,我是職業安全健康局的現屆委員,在去年,立法會曾通過我動議的保障職業安全議案,可見,保障職業安全是本會的共識。近年政府展開多項大型基建,工傷意外不時出現。在上星期,落馬洲一個建築地盤又發生奪命工業意外,一名壯年工友在盤失足墮斃,遺下妻子和一個年僅20個月的孤雛。特首的施政報告發言,僅以不足一百字的一小段交待職業安全,內容陳腔濫調,完全看不到政府加強職業安全的誠意。特首還在競選政綱中曾承諾,成立包括勞、資雙方及勞工處長代表的專責小組,研究改善高危工種工人的工傷保障,當中包括保險、賠償、治療及康復服務等。我期望政府能盡快成立該小組,為職業安全打好基礎,避免意外的發生。
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