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
今天動議的討論題目是增加青年人向上流動的機會,我認為要增加青年人向上流動的機會,主要涉及兩個多元,一是經濟結構的多元發展,二是教育培訓的多元發展。特首梁振英近日接受報章訪問時呼籲青年將眼光放在香港以外的地方。這話雖不能說是錯,但呼籲青年人放眼世界的前提,必須是解決青年人在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不足。
政府近年強調,香港經濟發展有四大支柱行業,分別是金融、貿易物流、旅遊和工商及專業服務,這是從香港的生產總值上劃分,得出的結論,但若要香港打造多元的經濟結構,並不是強化這些支柱,而是要在這些支柱外另尋出路。
經濟結構的多元發展,是一個很大的題目,我不打算在今天的動議裡展開討論,我把發言集中於教育,這個對青年人來說更貼身的政策。
上月我向特首梁振英提交2015年施政報告的意見,當中教育部分主要包括三點,分別是檢討副學士制度、增加資助學士學位、及加強青少年職業訓練。
政府在2000年起推出副學士政策,目標是在十年內大幅增加香港高等教育學額。經過14年的驗證,副學士課程成了高不成,低不就,學費高昂,出路狹窄的課程。政府有必要重新檢討副學士政策。
我們可以從數字上看到副學士的問題: 2013/14年度共有約32,000人報讀第一年副學士課程 ,但他們可升讀資助一年級學士學位課程有2,475個 ,高年級的課程有3,303個 ,並且,這5,000多個彌足珍貴的資助學位並非只針對副學士,副學士的同學還要和其它非聯招而及符合入讀大學資格的同學競爭,即使特首在今年初的施政報告宣佈,由2015/16學年起逐步增加高年級資助學額1,000個,亦只是杯水車薪,無法解決問題。
政府不願投放資源,增加大學的資助學士學額,但近年整體自資大學學額卻大幅增加,成了鮮明對比。2009/10年度,全日制經認可的自資學士學位課程學生僅有約14,000名,但短短五年間,人數急升至約30,000名。這正正反映因副學位的認受性不足,學生被迫再花昂貴的學費,升讀自資學士學位。政府應投放更多資源,進一步增加資助學士的學額,減少副學士課程,這對青年發展更為有利。
副學士是鼓勵學生沿着傳統的文化教育進修,因而衍生出種種問題,但在一個多元社會裡,職業教育本應是青年人向上流動的康莊大道。政府應重新審視職業教育,特別是現時不少勞動性的行業缺乏人手,若能為青年人提供穩定且有前景的晉升階梯,必然能增加青年人向上流動的機會。我促請政府全面檢討《學徒制度條例》及各項職業培訓計劃,為青年人提供多元的出路。
在職培訓亦是幫助年青人上流的關鍵。現時市面不乏進修課程選擇報讀,惟很多低學歷年青人,大多從事飲食業、零售業等長工時工作,放工已是深夜時份,沒有時間和精神進修。政府必須盡快為標準工時立法,避免僱員工時過長,年輕人才有時間進修。
主席,我所屬的勞聯自八十年代便一直倡議設立有薪教育假期,建議凡僱員為僱主工作滿一年,便可享有為期四天或以上的有薪教育假期。我期望政府能考慮以上的建議,為年青一代創造更美好的一頁。
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