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12 施政報告 議案辯論 (人力)

主席:

香港平均每兩個星期,便有一人死於工業意外,換句說話,在施政報告發表到今天,至少又有兩名僱員死於工業傷亡。香港是全球最有競爭力的經濟體系之一,人均收入在世界名列前茅,每兩個星期,便有一人死於工業意外,這樣以僱員生命來血併經濟發展,絕對不能接受,但施政報告裡提及勞工只有兩小段,共一百餘字,沒有一字提到工業安全。

今年的施政報告是強調建造業的發展,上月底,特首梁振英訪問深圳,還表示對深圳發展速度非常羡慕。要發展建造業,便離不開建造業的勞工,但特首重視是發展的規模與速度,要把興建公屋、醫院、學校、公共運輸等項目擠壓在一起展開,要以輸入勞工來達到特首追求速度的目標,面對香港的工業意外死亡率高企,施政報告無動於衷。我在本會裡先後動議了兩次有關工業安全辯論,我在見特首表達施政報告的意見時強調要關注工業安全,很可惜,這些意見完全沒有接納。施政報告只在施政綱領下有一百餘字涉及職安,陳腔濫調說會加強宣傳、教育和執法,提高持份者的安全意識。我對施政報告忽略工業安全,感到極大遺憾。

三年前,梁振英先生在角逐特首,政綱裡的僱員權益一項遠比現時的施政報告的具體和實在,特首在參選時承諾會成立專責小組,研究改善高危工種工人的工傷保障,包括保險、賠償、治療及康復服務,我要求特首盡快履行承諾。

輸入勞工是勞工界一個很敏感的政策,但建造業輸入勞工這個與僱員權益直接相關的政策,施政報告裡只安排在發展的環節裡交待,好像和勞工福利局完全沒有關係。我亦只好把在施政報告發展裡一節的意見,在這裡向勞工及福利局局長重申:「建造業的工業傷亡意外不改善,便不能吸引到年青一輩入行。局方不檢討建造業的種種陳規漏習,迴避年青人不入行的主要原因,只強調人手不足,要輸入勞工,是無視問題的根源。」

除了建造業提及輸入外勞外,在施政綱領下輸入勞工的一節,還提及零售業和飲食業在「適當、有限度及針對性地輸入勞工,以紓緩這些行業的人手問題。」在施政報告發表後,傳媒廣泛報導港府初擬的人才輸入清單,涵蓋超過100個行業,包括社工、會計及教師等,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儘管政府及後否認清單的真確性,但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我在這裡重申,勞工界並不是盲目反對輸入勞工,勞工界早已就輸入勞工問題與政府有協議,現時在勞工顧問委員會下設有「補充勞工計劃」,處理輸入勞工申請,任何輸入勞工建議,都應在這機制下進行。

在施政報告的105段,提出所謂優化「補充勞工計劃」,容許輸入的技術勞工可在不同的公營工程項目工作,這只會做成一個結果,輸入的技術勞工可無了期在香港工作,這一點勞工界堅決反對。事實上,政府現時就輸入勞工巧立名目,如設立「一般就業政策」,「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及「優秀人才入境計劃」,莫名其妙地由保安局負責,而不是由勞工福利局負責,令勞工界無法監管。我承認,輸入人才計劃是有吸納一些香港欠缺的頂針人才,但亦有計劃是混水摸魚,借輸入人才之名,實際上是輸入廉價勞工。

此外,我要求入境署對現時根據輸入內地人才計劃中的薪酬職位作更詳細統計,把2萬元以下的薪酬和受聘職位細分,以更真實分映所謂輸入人才情況。

主席,事實上香港每天也在輸入外來勞動力,就是每天的150名來港單程證人士。2013年,超過45,000名持單程證來港,若以人口政策諮詢文件單程證人士的勞動參與率48%計算,每年逾二萬多名外來生力軍投入勞動市場裡。不管經濟好壞,香港每年都在輸入大量低技術勞動力,是客觀的事實,政府應善用這批新力軍,提供適當的培訓做好裝備,鼓勵他們就業,這對整個社會都有好處,而不是捨本逐未,輸入外勞。

主席,最後不得不提標準工時立法。在施政報告只用了不足50字,表示標準工時委員會就工時議題作了知情及深入的討論,協助政府釐定工時政策的路向,這講法較特首參選政綱提出的「推動標準工時立法工作及涵蓋範圍」還要倒退,我要求政府盡快就標準工時立法。

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