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12 施政報告 議案辯論 (發展)

主席:

2015年的施政報告是令勞工界失望的施政報告,施政報告有關勞工的篇幅,連聊勝於無也談不上,但衝着工權益而來的政策則連篇累贅,有關勞工問題我會在稍後的環節發表意見,在發展環節裡,我會就發展與勞工的關係表達我的看法。

講發展,離不開建造業,更離不開建造業工人。在施政報告裡,涉及建造業工人的主要在103、104和105段,但這幾段都是割裂地、別有目的地講建造業與勞工的關係。在103段提及《建造業工人註冊條例》規定「專工專責」,提升了建造工程的質素和技術水平,但面對建造業工業傷亡個案急升,施政報告隻字不提。對於如何改善建造業的工業安全,只在施政綱領裡僱員福利題目下輕輕帶過。

我進入議會後,一直關注工業安全,特別是建造業工業安全,並先後提出了三次質詢和兩個動議。在今年施政報告諮詢,我要求政府檢討公共工程的進度,全面加強職安保障,但這些意見都未見施政報告採納。

在施政報告的簡報會上,局長回應建造業的工業傷亡事故時稱,整體的工業意外率減少了,但統計數字不一定能反映現實。在上月,本會陳健波議員動議保險詐騙行為議員議案辯論,我發言時引用勞工處的數字,指出2012年票控僱主沒有買勞工保險罪成的個案,超過九百宗,比2011年上升超過3成。僱主不買勞工保險個案急升,最主要原因是勞保費用大幅增加,在2011年的僱員補償業務的價格比2010年便上升了8%,2012年較2011年的升幅更厲害,上升達36.4%。

市場價格不會弄虛作假,有時比統計數字更能真實反映實際情況。保險業是按風險定價,勞工保險保費近年急升,原因是工業意外急升,特別是致命工業意外。勞工保險保費高昂,除了誘使僱主不買勞保外,還引起另一個更嚴重的問題,隱瞞工傷。僱主向僱員威迫利誘,不向勞工處報工傷,以減輕勞保的成本,我辦事處和所屬的工會,每年都會接到不少這類工傷工友的求助個案。勞工處的工傷統計分析,指工業受傷個案和每千名工人的意外率有下降的趨勢,但這下降趨勢和勞保保費近年以倍計的增幅互相矛盾。局長稱整體工業意外率減少了,這數字是存疑的,因為,隱瞞不報工傷是不會出現在勞工處的工傷統計裡的。

有一類的工業意外是無法隱瞞的,這便是致命的工業意外,致命工業意外這幾年有增無減,基本上,平均每兩星期便起碼有一名僱員工業意外身亡。香港年報每年都列出一些香港的「威水史」,如2013年年報稱,香港在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排名第三,香港持續高於大部分的高收入經濟體,香港的人均本地生產總值在亞洲佔前列位置。一個有如此成就的經濟體,面對平均兩星期便起碼有一名僱員死亡工業意外,政府是否仍無動於衷,在去年上半年出現了15宗致命工業外,比前年同期大增200%,建造業工業意外升幅,更達300%。局長,當我們大談發展,大講輸入勞工時,如何面對每兩星期便不止有一名工友死於工業意外的事實。

施政報告沒有關心這些問題,在施政報告建造業的通篇就是說人手不足,要輸入外勞,還要誤導社會,把反對輸入勞工,便要為公屋、醫院、學校、公共運輸等項目的延誤和成本上漲承擔責任,企圖分化基層市民,用心極為惡毒。試問為人家長,會否同意子女,加入每兩星期便有一名僱員死亡的行業嗎?施政報告第103和第104段稱要提升行業的專業形象,吸引更多新人入行,我忠告局長,建造業的工業傷亡意外不改善,便不能吸引到年青一輩入行。局方不檢討建造業的種種陳規漏習,迴避年青人不入行的主要原因,只強調人手不足,要輸入勞工,是無視問題的根源。

我向行政長官就施政報告表達意見時是這樣說的:「政府計劃大興土木,以每年逾700億元投資於公共工程。根據建造業議會估計,在未來幾年,整體的建造業工程量會維持在2000億元的水平,但建造工程擠壓在同一時間內進行,這種做法對基建以至行業發展都沒有好處。我們認為,政府公共工程的投資,除了提升香港整體競爭力之餘,更要發揮調節建造業市場的作用,我們希望政府檢討公共工程的建設進度。」。
房屋在香港是一個極為敏感的問題,拖慢公共房屋的興建會激起社會很大反響,但興建公共房屋滯後絕對與勞工短缺無關。在2000至01年,前行政長官董建華實際興建了55,492個公屋單位,較去年14,057個為多,甚至較施政報告預測未來兩年合共興建33,200個公屋單位還要多,期間沒有出現勞工短缺問題。現時政府說建造業勞工短缺,一個跟本原因,是政府把公屋、醫院、學校、公共運輸等項目,擠壓在同一時間內進行。勞工短缺和工程成本上漲,都是必然的結果,但這是政府一手做成的。

主席,勞工界是支持發展,建造業是一個旺淡季很明顯的行業,政府的公共工程,本來可調節建造行業的波動,當私人建造工程增加,政府便適量調整公共工程的興建,避免工程量突然增加,要社會付出額外成本,同樣,當私人建造工程萎縮,政府便推出更多的公共工程,補充私人建造工程不足。建造業的工程能持續平穩地展開,對建造業的健康發展,對行業的聘用人手,以至對行業工友的生活保障和身體健康都百利而無一害。

上月底,特首梁振英訪問深圳,表示對深圳發展速度非常羡慕,深圳市委書記王榮先生回應說:「深圳在學習香港的質量,香港則還在回顧深圳的速度。」王榮先生可能不知道香港發展質量是以每兩星期犧牲一名工友的生命換來的,但他暗批梁振英還停留在只顧發展的速度,比深圳還不如。這批評一矢中的,點出了香港發展的盲點。我要求發展局重新檢討公共工程的進度,並協同勞福局,全面改善工業安全,停止任何擴大輸入勞工的建議。

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