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我不知是否要恭喜財政司司長,據港大民意研究計劃的民意調查顯示,對財政預算案非常滿意和幾滿意的市民合共達37%,是曾俊華先生擔任財政司司長,發表的8份預算案中第二份最多市民認同的預算案,甚至比2011年的派錢預算案還要受市民歡迎,這可說是當下社會嚴重撕裂情況下一個奇蹟。
事實上,今個預算案紓解民困的措施和以往的並沒有分別。提高供養父母或祖父母免稅額、寛減薪俸稅和差餉、綜援出三糧和代繳一個月公屋租金,這些都是耳熟能詳的措施,並沒有新意。但這成了財政司司長最受歡迎的預算案,我認為與司長運用期望管理出神入化有關,在預算案公佈前,傳媒有不少令人擔心的報導,如預算案今年不再派糖、預算案會大幅提高煙稅和車牌費用等,這些擔心隨着預算案的公布一掃而空,市民對預算案的滿意程度便上升。
在預算案引言裡,財政司司長談及佔中行動,認為「今次事件所凸顯的社會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更不是一朝一就可以解決,社會必需要有耐心,以理性、務實的態度,逐步拉近分歧,尋求共識。如果我們任由爭拗持續下去,香港的發展勢必陷入泥沼。」我完全同意司長這一段分析。但司長在位八年,對這個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社會問題有沒有責任,今天,這個措施一如既往的財政預案對解決問題有沒有幫助,答案是顯然易見的。
在財政司司長任職的8年裡,香港的貧富懸殊越演越烈,2012年香港的堅尼系數達0.537 的新高後,政府便不再發放堅尼系數的數據,但自2012年後,香港的貧富懸殊紓緩了,還是更加嚴重了,大家可從社會的矛盾對立裡印證;以樓市的升幅為例,反映樓價變動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今年3月是137.12,較曾俊華先生任財政司司長的07年上升了超過152%。在預算案的11段,司長說「整體租金上升,但是升幅普遍溫和」。據差餉物業估價處的資料,以40平方米以下的小單位為例,去年新界區升幅逾兩成、港島一成,九龍也逾7%,但兩年調整一次的最低工資,調整的幅度是8.3%,追不到兩年的通脹,更被租金的升幅大大抛離,這便是司長口中所說的普遍溫和。
問題出在哪裡,在兩年前我在預算案的辯論裡引用梁振英先生在出任特首前在報章撰文,指特區政府的理財政策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只要不斷把蛋糕做大,不同行業、不同階層都分到更大份額,這就是滴漏效應的理論;二是以為中下層市民得到滴漏效應的照顧,因此香港至今沒有分配的意識和政策。我認為這是問題的癥結。
曾司長在預算案引言裡說香港社會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很大程度亦是這原因,但在預算案裡,我看不到司長解決問題的決心。司長不打算解決當下的社會矛盾卻放眼未來的社會問題,在預算案裡司長公布要成立未來基金,每年撥出大量的財政盈餘為未來人口老化作準備,這是不解決當下財政再分配而去處理十年後的財政再分配,我不贊成這種做法。
在預算案的第10段財政司司長指出,儘管2014年維持全民就業,但投資開支表現疲弱,氣氛轉趨審慎。因此,預算案的105段所說需認真考慮輸入人力資源,為勞動市場注入新動力,便互相矛盾。我重申,現時建造業人手緊張,是可透過適量調節公共工程的數量和公共工程的優次得到舒緩。若建造業工程能持續平穩展開,從事建造業的工友能有長期穩定的工作的機會,毋須在工程量多的時候不斷加班趕工,增加工作安全風險,工程量少時要憂柴憂米,朝不保夕,這對建造業的職業安全以至建造業的健康發展都有幫助。
我歡迎政府今年再撥款一億元,透過建造業議會加強培訓更多熟練本地工人,應付人手需求。但香港每兩星期便有一名工友在工業意外中身亡,當中建造業更是重災區,政府必須做好職業安全,加強年青人對投身建造行業的信心,才可吸引更多年青人入行。本月初,港珠澳大橋地盤再次發生致命工業意外,這是該工程開展至今第五宗的奪命工業意外。政府不能再空講工業安全,必須有實質措施,避免悲劇繼續發生。
財政司司長在預算案演辭提到釋放更多婦女和年長人士的勞動力,措施包括投放一億三千萬元增加託兒服務,我認為這並不能解決問題。要釋放更多勞動力關鍵在於修改勞工法例「4.1.18」連續性合約的規定,把兼職員工納入僱傭條例的保障,避免兼職為主的婦女和年長人士受到剝削,以至盡快為標準工時立法,保障工作和家庭生活的平衡,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
人口老化,要成立未來基金,為將來作準備,這是財政司司長不管當下長者的退休生活,要為十年後的長者退休生活作打算。周永新教授明明已提出了在理念上和財政上都可行的全民老年金方案,司長一句「隨付隨支」的退休保障安排最終難以維持便打發掉。若政府要求周教授團隊研究香港退休保障發展不能是「隨付隨支」方案,便早該在研究前說明,現時,面對周教授團隊的研究成果,政府態度又不願接受,反而令整個社會更難討論退休保障應如何展開。在預算案中只提及預留500億,作為未來退休保障的承擔。但前車可鑒,司長在2008年說在預算案預留500億支援醫療改革,七年過去了,一個七除八扣的自願醫保計計劃仍在諮詢市民意見。很大機會,未來基金十年之期約滿,社會的退休保障還在紙上談兵。起碼,政府現階段可做的,是取消強積金的對沖機制,但政府仍不願處理。
自願醫保計劃的諮詢期明天(16日)便會截止,現時自願醫保計劃的諮詢內容,有許多地方甚具爭議,特別是計劃推行的首年,40歲或以上的市民要在一年內決定是否參與醫保計劃,否則,便不再受理。我認為在年期上或機制上應有彈性,容許一年期滿後,40歲以上市民仍有機會投保;對於投保前已有病症的的市民,他們在參與醫保計劃的保障等候期比例亦需檢討,否則,難以保障市民的權益,此外,醫保計劃要吸引年青人參與,在諮詢文件的基礎上必須增加誘因。
主席,今年政府增加2540個編制職位,增幅1.5%,以回應市民對公共服務的要求。我支持政府增加公務員編制職位,事實上,公務員工會一直要求政府增加編制人手,取消外判和非公務員合約員工。我必須指出,政府於去年推行「0-1-1」計劃,要求三個年度內各政策局要節省2%的經營開支,現在一年過去了,計劃出現了一些不良反應。我的辦事處便收到兩類的投訴,有外判僱員指外判商削減他們的工時,影響收入;亦有公務員向我們投訴,指部門要求他們兼任外判僱員的工作。我促請財政司司長要求各部門節省開支之餘,亦有需要檢討0-1-1計劃的落實情況,避免在公務員隊伍和外判員工都怨聲載道,得不償失。而公務員一直要求改善公務員的醫療福利,例如增加中醫服務,希望政府能回應公務員團體的要求。
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