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席:
特首發表了施政報告後,社會普遍評價不佳,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民調顯示,有過半數的市民不滿意施政報告,滿意的不足兩成。社會撕裂,特區政府在民意裡一直處於弱勢,市民對施政報告反應負面並不意外。令人感到失望的是,儘管施政報告的主題是強調「促進和諧,繁榮共享」,但整份施政報告沒有為香港社會的不和諧把脈,亦沒有提出具體措施,促進社會和諧。
現時,我看到特區政府的言行施政,和促進社會和諧是南轅北轍,一個明顯的例子是上個月,特首出席商界午餐會,在會上特首表示「要代表香港市民多謝商界交稅,令今年利得稅款創新高,政府可藉此改善港人生活質素。」特首要和諧商界無可厚非,但因為商界有交稅,便要代表香港市民多謝商界,對普羅大眾是莫大的諷刺。香港的利得稅率是16.5%,是全球有數低利得稅地區,並且股息、繼承資產這些主要的致富來源,是完全免稅。與此同時,香港的貧富差距在已發展地區名列前茅,我看不到因為香港商界準時交稅,因為今年的利得稅款創新高,香港市民便要感謝商界,相反,利得稅款創新高只是說明,商界過去一個財政年度賺了不少市民的血汗金錢,理應是商界感謝香港市民才對,但特首倒果為因,要市民感謝賺到盤滿砵滿的商界,這樣的言論,對社會和諧一點好處也沒有。
在1996年至2011年,社會上收入最多的20%人口,他們所交的稅款一直低於收入所得的10%,但他們的收入所得,却佔了全港住戶所得55%,按特首多謝商界的邏輯,香港市民是否要多謝這些富商巨賈,打工皇帝交稅,政府可藉此改善港人生活質素?在2010年,特首還未當上行政長官,他在報章撰文批評特區政府的理財政策有兩個誤區,一是以為滴漏效應能惠及不同階層;二是香港一直沒有分配的意識和政策。若把特首這番言論比對今天多謝商界納稅,立場觀點可說是移形換影,話變就變。
今年香港的經濟發展可說是烏雲密佈,風雨將至。在去年下旬,已有投資機構估計今年的失業率會升至4.5%,除了建築行業就業人數增加外,進出口貿易及批發、旅遊、金融保險和地產都會萎縮。在農曆新年前,政府公佈了上年零售業數據,較2014年跌3.7%,情況比2003年沙士侵襲還要嚴重。面對內地經濟放緩,全球經濟波動,政府如何帶領社會面對逆境,施政報告對此幾無着墨,反之,特首仍強調背靠內地的優勢,高談一帶一路,與社會現實情況嚴重脫節。
面對經濟的衝擊,首先影響的便是基層勞工,但諷刺的是施政報告裡說勞工問題,說得最具體的是加快處理建造業的輸入勞工申請,施政報告對基層勞工的切身問題,不是隻字不提便是輕輕帶過。在施政報告第135段表示,未來數年建造業仍欠缺約10,000至15,000名技術工人。有必要輸入勞工,滿足發展需要。事實上,香港一直有輸入勞工,並且,勞工顧問委員會的勞方委員願意配合,以滿足香港發展的需要。現時,勞工界反對是不依既定輸入勞工機制辦事,以優化為名,實質上削弱現有監管輸入勞工的機制。直至今天,勞顧會仍未同意任何有關所謂優化補充勞工計劃下輸入勞工申請,計劃仍未落實,施政報告便說將檢討計劃的成效,完全妄顧現實。
在過往,我在向特首表達政策意見時多次強調,我支持政府發展基建,提升市民生活質素,但基建項目應是細水長流,並在經濟盛衰週期裡起調節作用。現時政府好大喜功,同一時間推動不同的大型工程上馬,人為製造人力資源緊張,才是所謂香港缺乏建造業工人的原因。面對香港經濟下行,失業率回升,加上如施政報告所說,在一月份,勞工處才開始啟用建造業招聘中心,政府又聯同建造業議會,推動建造業的技能發展,吸引新血入行,我並不認為,在現階段有必要進行所謂的優化補充勞工計劃。
要吸引年青人加入建造業,除了薪酬待遇、工作的滿足感外,行業的工業安全同樣重要,現時,建造業平均每兩星期便發生一宗致命的工業意外,這完全不能接受。有關工業安全問題,在施政綱領裡提到兩點,當中包括保障工人於高處工作的安全,推動使用合規格的流動工作台和要求工人使用繫有下頷索帶的安全帽,但這些措施遠遠不足。
此外,施政綱領稱,為改善高風險行業僱員的工傷保障,將成立專責小組,探討跨部門工作小組提出的建議。對此,我大惑不解。我在2014年立法會審議財政開支預算時曾就相關專責小組問題質詢政府,當時勞福局局長張建宗是這樣回應的:「該小組已由各相關政策部門組成的內部工作小組跟進,預計有關研究可在2014年年底或之前完成。」局長並沒有提及要成立另一個專責小組,研究跨部門工作小組的建議。現時施政綱領無端架床疊屋,以一個小組研究另一小組的建議,除了是虛應履行了特首在選舉政綱的相關承諾,我看不到有任何實質意義。
在施政報告勞工一節,不能不提立法保障標準工時,施政報告稱標準工時委員會已完成公眾諮詢及工時統計調查,委員會即將進行第二輪諮詢。我不希望第二輪諮詢仍只是圍繞一些模稜兩可的問題,必須提出實際改善長工時問題的具體立法諮詢方案。
主席,在去年十一月立法會已通過了強化職業教育議員議案的修正案,在施政報告裡提出在市區預留土地,供職業訓練局興建校舍,顯示了政府重視職業教育。但就如我在相關辯論裡指出,要強化職業教育,政府必須檢討副學士制度,避免副學士與職業教育同時爭奪不在傳統學校裡繼續升學的同學,並要加強職訓局前線員工的工作保障,以至把職業教育的資歷納入政府的招聘政策上,政府要多管齊下,才能真正讓香港的職業教育,茁壯成長。
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