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3 力促市場健康競爭,制衡領展獨大局面 議案辯論

主席:

       今年6月,領展在業績會上承諾全面檢討及暫緩拆售、外判旗下物業的機制,曾為市民帶來一點期盼。可惜,事隔數月,我們的期望再一次落空。上月,領展宣佈完成檢討外判街市制度,表示制度行之有效,並無大問題。同時,領展再次宣佈出售旗下五個屋邨商場。但只要大家不善忘,便會記得領展管理劣跡斑斑,青衣長發街市被領展外判予承包商建華後,全體小商戶被趕離場、領展出售藍田廣田商場後,買家向非牟利機構加收管理費,乃至拆售後的停車場撤銷傷殘優惠。但似乎對領展而言,這些並不是問題,而是對其近90億港元收益的錦上添花。

        事實證明,要一間事事僅以股東利益為考慮的上市公司自發負上社會責任,只是奢求。所謂大市場,小政府的一套自由市場學說,早已不合時宜,領展便是一個明顯例子。政府亦必須檢討目前主力依靠私營機構及外判管理公司為屋邨居民提供社區設施的模式是否恰當。

       公共屋邨的商場、街市有其獨特的社會功能,除了為二百多萬公屋居民提供平台購買新鮮糧食、日用品及提供其他日常服務外,亦讓基層市民得以自力更生。茶餐廳、士多、街坊文具店……這些昔日在在屋邨隨處可見的商鋪,不是僅用所謂「本土」、「懷舊」情懷便能概括,市民會因為這些商鋪結業而傷感,背後更重要的原因,是一個基層市民互惠互利的社區商場,在領展強力引入大財團下、全面瓦解。這亦解釋了為什麼每當一些連鎖企業,嘗試以「懷舊香港」一類主題作為賣點,往往只是虛有其表,吃力不討好,原全沒有街坊小店的神緒。

       面對社會質疑領展的經營手法,政府官員最常見的答覆,是辯稱無權干涉商業機構營運。然而,我想指出一點,政府現時的政策是與市場配合,夾殺小商販的生存空間。自2000年食環署接手市政局管理公眾街市至今,管理僵化,舊的市政街市缺乏妥善維修,承租率低,此外,食環署不願承擔興建新街市的責任,自2008年便沒有再興建新公眾街市,令天水圍、東涌、將軍澳、粉嶺四個新市鎮,出現全區都沒有食環街市,只能依靠領展街市及超級市場購買日常糧食的情況。

        房委會現時轄下有21個街市,當中有5個,是效法領展,整體承租管理,居民日常生活同樣受領展式商場管理禍害。很可惜,運房局局長在今年三月回應本會議員質詢時,仍強調此管理方法行之有效,表示在未來新建成的街市,繼續採用現行模式。

        政府對今日領展獨大的局面責無旁貸。政府聲稱無法干預商業機構運作,但政府政策是可改變市場的競爭情況,開拓小商販的生存空間,關鍵在於政府願不願意做。在今天的辯論裡,原動議提出的要求競爭事務委員會調查領展有否違反《競爭條例》,亦可能是一個路向,讓基層市民有機會重建社區,恢復一個以街坊為本的商場運作模式。就此,我促請政府必須研究復建公營設施如街市、墟市的可行性,並就房委會外判街市的管理模式作出檢討。

         謹此陳辭。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