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5 施政報告致謝議案辯論 (交通發展規劃)

主席:

        在城市規劃中,基建工程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在今年的施政報告中,梁振英特首提到未來發展方向,一是因應新界西北和大嶼山的發展研究十一號幹線的可行性,此外便是開展了《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規劃研究,而落實了工程包括興建中九龍幹線,其他大型道路工程如屯門至赤鱲角連接工程等更全速施工。

       我支持香港基建發展,建造業的景氣或不景氣和政府推出的基建和工務工程息息相關。在2015年建造業的年均失業率由3.9%上升至2016年的第1季5.4%,可以見到建造業職位的巨大落差。有工友向我反映他們的隱憂,地盤工程的波幅很大,收入不穩定,工程多便好景,工程少便收入微薄,行內稱這現象為「要不飽死,要不餓死」。

       我是在2012年進入立法會,適逢政府基建投資的高峰期,政府每年投資在公共工程的公帑超過700億,整體的建造業工程量維持在2000億的水平,造就了一個極度繁榮的建造業,但這並不健康,包括大幅增加建築成本、人為制造建造業人力需求緊張,政府還不斷向勞工界施壓,要擴大輸入勞工。我當時已不只一次指出,建造業是一個旺淡季很明顯的行業,政府的公共工程,本來可調節建造行業的波動,當私人建造工程增加,政府便適量調整公共工程的興建,避免工程量突然增加,要社會付出額外成本,同樣,當私人建造工程萎縮,政府便推出更多的公共工程,補充私人建造工程不足。建造業的工程能持續平穩地展開,對建造業的健康發展,對行業的聘用人手,以至對行業工友的生活保障和身體健康都百利而無一害。

        面對香港的基建項目下一階段的發展,我衷心希望政府能汲取教訓,不要好大喜功,特別在規劃工程不能擬定過份緊湊的時間表,工程進展盡可能在穩定、持續和互相銜接地進行。在今年施政報告裡,有關建造業的工務工程強調要節約成本,一個最有效的節約成本方法,便是穩定、持續、互相銜接地推動工務工程。不再重蹈過往建造業工作量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兩極化情況。

        主席,香港基建要健康發展,離不開人才培訓和安全的工作環境,現時致命工業意外,2015年平均仍維持在每兩星期一宗,建造業仍是工業意外的重災區,這絕不能接受,但施政報告有關基建發展的討論,甚至整份施政報告,對工業安全隻字不提,一個富庶的香港,沒有理由為了發展,再枉要工友犠牲寶貴的生命。

       謹此陳辭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