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6 施政報告致謝議案辯論 (人力及教育)

主席︰

       今次施政報告是特首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可視為現屆政府施政的總結。作為勞工界立法會議員,我對這份施政報告的勞工政策感到失望。特首在施政報告結語中表示他的競選政綱的承諾基本上已經全部落實。特首的政綱是否基本落實,可以斟酌,全部落實則不是事實。我們只要稍為翻看一下特首當年的政綱,在勞工政策中便有推動標準工時、取消強積金對沖、成立高危工種工人保障專工專責小組及檢討最低工資立法成效。可是五年任期即將完結,當中沒有一件成為政府政策,在社會落實。

           「共同研究推動標準工時立法工作和涵蓋範圍」,這是特首選舉政綱裡是白紙黑字的承諾,亦是勞工界和政府在過去四年分歧最大的議題。政府成立的標準工時委員會上月向政府提交報告,堅持以合約工時來解決香港僱員工時過長問題,顯示委員會無意推動標準工時立法,以解決香港僱員工時過長的問題,勞工界不接受報告的建議是有理有據。在上星期,本會辯論政府的服務外判制度,我發言時已指出,現時外判承辦商和僱員簽訂的標準僱傭合約,規定超時工資的水平只要達時薪的100%便可。這樣的規定是變相鼓勵僱主強迫僱員長工時工作,同時亦證明了只有立法,才能保障基層僱員工作時數不會過長。我在這裡重申,政府作為全港最大僱主,特別是在聘用基層勞工的外判服務,政府應起帶頭作用,在標準僱傭合約裡規定標準工時每周44小時和超時工作必須以1.5倍工資率作補償,保障基層員工的權益,而不是借合約工時來逃避保障基層工友的權益。

          在去年十一月,勞工界向特首提交勞工界標準工時立法諮詢報告,當中對立法制定標準工時有明確的建議。工時標準須訂於每周44小時,超時工作工資訂於1.5倍,希望現屆政府能仔細考慮勞工界的建議,拿出魄力為標準工時立法,切實改善勞工權益。

          有關取消強積金對沖,我已在施政報告辯論的第三節發言,不打算在此重覆。但我必須重申一點,在取消強積金對沖同時,把長服金和遣散費的計算由原來薪酬的三分二改為二分一,這是僱員權益的倒退,這一點是很清楚的。

          特首曾在他的競選政綱中提出成立一個改善高危工種工人工傷保障的專責小組,小組由勞、資雙方代表及勞工處處長組成。我一直有跟進小組的落實情況,2014年,政府稱該小組已由各相關政策部門組成的內部工作小組跟進,預計有關研究可在2014年年底或之前完成。2016年則是成立由相關決策局/部門及公營機代表組成的專責小組,探討跨部門工作小組提出的建議。至今,我們不知道內部工作小組提出了什麼建議,亦不知道專責小組研究相關建議的成果,甚至,我們連兩個小組的成員也一無所知。上月,我在本會的人力事務委員會上詢問有關專責委員會的成果,當局承諾會以書面形式交代專責小組的工作情況,至今,我仍未收到有關文件。

       工傷權益在香港絕不是一個小問題,在剛過去的星期三,就在我們議事廳旁的中環海濱,便發生一宗致命工業意外,一名27歲工人因工作台下塌,從高處墜下傷重不治。這些慘劇,並不罕見。我們現在沒有2016年的數字,但直至2015年,平均每兩星期便發生一宗或以上的致命工業意外,我很希望政府能盡快公佈專責委員會的建議,改善高危工種的傷亡保障。

        施政綱領中職業安全及健康部份,提到會以大型推廣活動提高建造業及餐飲服務業的職業安全及健康水平和意識。以推廣、教育為主導,基本上是政府推動各行各業職業安全的政策,但單憑推廣和教育來提升香港的職業安全,成效有限。以物流運輸業為例,勞工處在2015年更新了《預防被貨車尾板夾傷的危害安全指引》,但至今只有百份之五的貨車安裝了指引建議的設備,甚至政府車輛也沒有跟指引改善相關的安全風險。在去年,便有使用不符尾板指引的貨車,發生致命工業意外。

       2016年上半年,餐飲服務業共發生了2,352宗工業意外,是發生工業意外最嚴重的一個行業。並且,這個數字只是行業職安問題的冰山一角,業內普遍是非不得已,不報工傷。服務行業工傷多,其中一個原因是工時長及工作勞損,我曾促請當局將「肩頸背」和下肢勞損納入《僱員補償條例》中的職業病列表,可惜施政報告對此完全沒有提及。

          施政報告指出現屆政府將會第三次提高法定最低工資水平,令數萬名低薪僱員受惠。這離特首在選舉政綱裡宣稱檢討最低工資立法成效相距甚遠。現時最低工資兩年一檢的機制,無法讓領取最低工資的工友工資水平追上通脹。我舉一個例子,2015年及2016年通脹率分別為2.5%及2.3%,而在2015年最低工資調整後,需等到今年5月才再次調整,領取最低工資的工友的實質工資因通脹不升反跌。我在此促請政府修例,確立最低工資一年一檢,才能真正讓數萬名低薪僱員受惠。

          現時,香港已有多個輸入人才計劃,其中包括了「一般就業政策」的輸入海外專才、「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和「優秀人才入境計劃」。施政報告表示,政府正研究進一步擴大人才輸入計劃,制訂人才清單,吸引高質素人才來港。勞工界對此十分關注,其一是現時已有吸引海外和內地人才來港工作的計劃,其二是所謂人才的定義十分含糊。以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為例,由2015年10月1 日至2016年9月30日共批准了10,034宗申請,當中每月薪酬範圍在二萬元以下的個案佔3,355宗,沒有學士或以上資歷有3734宗,兩者佔整個計劃三成多。我不知道這是人才輸入計劃還是廉價僱員輸入計劃,因為整個計劃的個案審批,都沒有透明度。若要推出新的人才輸入計劃,我要求政府必須全面檢討現行計劃,不能巧立名目,變相擴大輸入勞工。

          主席,輸入人才遠不及自己培育人才好,政府有必要推動職業教育。未來數年,面對中學畢業生數量持續下跌,自資專上院校將會面臨龐大的經營壓力。不過危機亦是轉機,當局應藉此機會,檢討目前教育政策,長遠將職業專才教育推展成主要進修出路,以滿足本地人才需求。

          謹此陳辭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