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22 充分發揮本地旅遊業的優勢 議案辯論

主席:

        旅遊業是香港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之一,佔本地生產總值的百分之五,根據政府統計處的資料顯示,在2015年,旅遊業和其他相關行業的就業人數,佔全港整體就業人數的百分之七,聘用超過20萬名僱員。旅遊業的盛衰,對香港的就業、經濟發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今天我們討論本港旅遊業的發展,剛剛碰上政府把《旅遊業條例草案》提交本會審議,這是一個很合適的時機,總結香港旅遊業的表現和展望未來的發展。

         香港旅遊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在2000年,訪港旅客約1300萬人次,當中每10個訪港旅客有3個來自內地;2015年,訪港旅客達5,900多萬人次,當中每10個訪港旅客有8個來自內地;去年,訪港旅客減少,共5,600多萬人次,當中每10個訪港旅客仍有8個來自內地。我再舉另一個數字,本地人口與旅客的比例,在2014年,有6,080萬人次訪港,是香港人口8倍多,與香港相似的新加坡,旅客人次只是當地人口不足兩倍,台灣更只是4成,這些數字說明了一個問題,香港旅遊業過去六、七年來的急促發展的特點,主要高度依賴內地旅客,並粗放式經營,以旅客量支撐整個旅遊業的發展。

       在2016年,訪港旅客有5,670萬人次,較2015年下降了4.5%,這是繼2015年後連繼兩年訪旅客人數下跌。一個高度依賴內地旅客的旅遊業衰退只有一個原因,香港再不是內地旅客來港旅遊消費的必然之選。為什麼內地旅客不再選擇來港旅遊消費,社會上對此有不同的看法,但無論看法如何不同,我相信依賴單一客源,並以客量為業界生存空間不可能支持香港旅遊業健康、持續發展。香港旅遊業應何去何從,提出動議的姚思榮議員,和其他提出修正案的議員都提出了很多具體的建議,我不在這裡重覆。

         作為勞工界的立法會議員,我更關注是旅遊從業員的工作環境和權益。旅遊業最終離不開人與人之間服務,因此,旅遊業從業員的表現對旅遊業的發展有舉足輕重影響。據行內的工會向我反映,現時前線的旅遊業從業員如導遊,他們的工作、薪酬和權益都得不到合理的保障。

         2015年10月發生的內地旅客在港疑遭強逼購物發生爭執,有一名團友在衝突中死亡,便是一個側面反映了香港旅遊業的千瘡百孔。「香港旅遊業議會」在2011年實施了194及195號指引,規定旅行社須支付導遊報酬及不得讓導遊不合理地墊支費用。但旅議會在2013-15年所處理的違反個案,只有5宗。工會向我反映,現時更多的情況是旅遊業的前線員工先為旅行社支付車費和司機費等項目,變相出錢開工,若旅行社周轉出現困難,便很難追討墊支費用。

       旅遊業前線員工支持今天政府提交《旅遊業條例草案》,成立旅遊監管局,加強保障從業員的權益,帶領香港旅遊業健康發展。有關旅遊業條例草案內容,我相信本會將會成立法案委員會,詳細審議條例草案內容,我不打算在此討論。但我必須指出,行業工會對條例草案要前線員工負上刑責,有很大擔心,當局必須釐清導遊及旅行社的權責和角色,讓前線員工能安心工作,香港旅遊業才得以健康發展。

         主席,香港仍有獨特的優勢和魅力,是中西文化交匯的大都會,有維多利亞港熣燦夜景,新舊交雜的社區景觀,交通便利的郊野公園,以至英殖時代的餘韻,這是香港旅遊業得天獨厚的旅遊業資產。我相信,只要香港旅遊業重上正軌,香港旅遊業仍大有可為。

         謹此陳辭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