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4-13 2017至18年度財政預算案辯論 Published on 2017-04-132017-11-29 by poonsiuping 主席: 這份預算案是本屆政府最後一份的財政預算案,同時是新任財政司長第一份的預算案。預算案這種雙重身份,令這份預算案的可塑性甚高,司長既可以簫規曹隨,沿襲前任的理財套路;亦可大破大立,建立新任財政司長的理財風格。陳司長居中而為,一方面在過往財政預算的基礎上規劃政府的來年預算,同時亦放棄前任一些不合時宜的政策,如不注資未來基金。我認為司長制定預算案掌握的分寸,基本正確。 在預算案裡,司長提出了公共財政的三大目標,包括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投資未來、宜居宜業和公平公義、共享成果。這些目標基本適用於所有的財政預算,關鍵在於如何執行。面對今年高達613億元的財政盈餘,我支持司長的做法,把當中的絕大部份,即610億用作民生和經濟方面的開支,而不是撥入未來基金。當中包括300億元用於加強安老和殘疾人士康復服務;200億元改善康體設施、100億元支援創科發展和10億元推動青年教育。資源沒有收歸庫房,這只是解決問題的起步,更重要的是如何把這些資源切實轉化為成果,否則,情況可能把盈餘收歸庫房更差。 財政司長建議把盈餘的300億元加強安老和殘疾人士康復服務,確保院舍照顧服務質素和加強長者社區照顧服務。以殘疾人士院舍為例,《殘疾人士院舍條例》在2013年6月起全面實施,但全港309個殘疾人士院舍中,至今只有60個符合要求,獲發牌經營,其餘均要以豁免證明書形式運作。現時社署還要再給院舍3年的時間,希望透過資助能改善措施,以符合發牌條件。前前後後,為了執行發牌規管殘疾人士院舍,要花8年時間。即使由今個財政年度算起,社會上大部分殘疾人士院舍仍是在不符發牌條件下營運,這如何談確保院舍服務質素。 安老服務。去年全港共有73,600個安老院舍宿位,較5年前的75,800個還要少,但社會長者人口卻增加了24%。以獨居長者為例,香港的獨居長者住戶人數近17萬,但能入住院舍只有8%,較10年前10%還要少。當司長把300億元盈餘投入加強安老和殘疾人士的康復服務,必須有量化的指標,讓社會看得見成果。 司長把10億元盈餘推動青年發展,包括預留7億元予教育局加強推廣職業專才教育、支持校長和教師的進修和專業發展等。我在審議預算的相關會議裡曾問教育局局長職訓局的收生情況,職訓局回應稱,由於高中人數下跌,估計在今個學年,供中六離校生修讀全日制資助和自資課程的人數是21600人,較2015-16學年少收1,700多人,而下學年估計收生人數會進一步萎縮,只有18,500人。由於收生人數減少,亦影響職訓局聘用僱員的政策,以至職訓局長期出現一批短期合約受聘的員工,當中有些短期合約員工,維持近10年,甚至超過10年。 職訓局執行幹事強調,未來職訓局的收生情況嚴峻,除了高中人數下跌令收生減少外,英鎊下跌,令更多家長有條件送子女越洋升學也是原因。如果情況如此,政府為何要選址供職訓局興建具規模及現代化校舍,司長為何留7億加強推廣職業專才教育?在政府增撥資源與落實政策之間的距離,必須解決,才能真正讓同學受惠。 在預算案裡,司長強調,在過去四年經過政府投入大量資源後,貧窮數字整體向下。司長的結論和民間組織分析有很大出入。樂施會根據政府統計處2011至2015年的綜合住戶統計調查收入分析,指出2015年香港整體貧窮人口突破115萬人,在職貧窮家庭數目過去5年升幅高達44%。在2011年,香港的堅尼系數是0.537。但無論如何,司長承認社會上貧富差距明顯,目前不少低收入人士的生活仍然捉襟見肘。 我支持司長的建議,成立稅務政策組,正視稅基狹窄問題,改善香港稅制結構,支持社會持續發展。事實上,在每年在給行政長官的施政報告意見書裡,我都建議政府全面檢討稅制,並建議政府開設資產增值稅,配合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為政府提供穩定的收入,紓緩貧富懸殊。 在預算案第25至第26段,司長指出,政府施政的其中一個重要目標是要為未來持續投資,提升香港的競爭力,在今個財政年度,政府在基建的投資達868億元,為社會帶來數以萬計職位。我支持政府的基建發展,但一如我以往強調,建造業工程能持續平穩地展開,工友能有長期穩定的工作的機會,對建造業的健康發展和職業安全都有幫助。 主席,過往我經常指出香港平均兩星期便有一宗致命工業意外,情況不能接受。踏入今年,香港致命的工業意外便接二連三,在今年1月至今短短的三個多月,已發生了超過10宗及12人死的致命工業意外,是平均不到兩星期便有1名工友死於工業意外,當中超過半數與建造業高空作業有關。較早前的財委會特別會議上,勞工處稱處方在三月底展開了一連兩星期的高空作業特別巡查,一共發出近200宗暫時停工通知書和敦促改善通知書,並作出132宗檢控。這些事後補鑊措施,並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當財政司司長強調持續投資基建的同時,但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都沒有隻言片語提及改善工業安全,我對此深感遺憾。我期望未來能看到政府增撥資源,全面檢討香港的工業安全和工傷賠償。 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