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特首的施政報告中點名提出會考慮在資助津貼院舍輸入外勞後,在二月底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表財政預算案,進一步宣示了政府輸入勞工立場,認為社會若不正視勞力不足的嚴峻挑戰,將大大削弱香港的經濟競爭力和社會持續發展,重申政府會在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的前提下,增加輸入勞工。
在政府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下,刻意迴避了社會的現實矛盾。勞工界多次提出個別行業人手短缺問題的癥結,是其薪酬待遇過低,難以保障僱員的基本生活水平,擴大輸外勞,只會令基層僱員生活無法得到改善。最低工資委員會在決定最低工資水平時並不是以僱員基本生活所需為考慮條件,而是所謂的「要在防止工資過低與盡量減少低薪職位流失的目標之間取得適當平衡;並維持香港的經濟發展及競爭力」。因此,現時的法定最低工資水平每小時34.5元,無法保障基層工友的基本生活需要。
較早前有銀行公佈了一項生活開支調查,一個住公屋的單身人士,每月最少需要6,640元開支才能夠維持基本生活。若租住一個300平方呎的單位,每月基本生活開支要超過13,000元,若以這個標準計算,現時全港300多萬僱員裡,有近25%工資未達13000元的基本生活水平,這便是基層僱員面對的生活現實,亦是香港全面就業的情況下,基層市民無法改善生活的原因。
確保本地工優先就業不是擴大輸入勞工的免死金牌,在基層工友的基本生活水平得到確切保障前,政府不應輕言輸入外勞。因此,我希望政府可對症下藥,研究制訂基本生活開支指數,確保基層工友生活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