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30 發展基層醫療服務 議案辯論

      基層醫療服務是重要的社區保障,世界衛生組織為「基層醫療」作出了定義,指市民以可負擔的費用,使用基本的衛生保健服務。基層醫療是社區使用醫療的最前線,但據衛生署資料,現時大約70%的基層醫療診症服務是由私營市場提供,公營基層醫療反而成了配角。

       根據醫管局發佈的「公立醫院服務高峰期重點數據」,2018年1月醫管局各聯網下的內科住院病床佔用率高達111%。香港的公營醫療系統面對巨大壓力,這是不爭的事實,做成現時的局面有很多因素,政府一直沒有正視基層醫療服務,加強市民對疾病的預防及護理,這是公營醫院負荷不斷增加的其中一個原因。事實上,政府早在1990年已開始籌建基層醫療系統,公布了「基層健康服務工作小組報告書」,2008年成立「基層醫療工作小組」、2010年又成立「基層醫療統籌處」,今年度的施政報告,特首再提出成立「基層醫療發展督導委員會」,規劃及制定基層醫療發展的藍圖。奇怪的是,政府的報告出了又出、委員會一再成立,至今仍然是紙上談兵,整個基層醫療發展,拖拖拉拉了近三十年。

        除了成立基層醫療發展督導委員會,施政報告還建議了由食物及衛生局在葵青區設立地區康健中心。事實上,衛生署現行在全港設有18間長者健康中心、社會衞生科服務的診所及學生健康服務中心等,這些中心本身便屬於政府的基層醫療策略,但現時這些醫療服務單位配套不足、輪候時間長,結果,不少需要基層醫療服務的市民因私家醫生收費高昂,大病小病也去急症室求醫,迫爆公營醫療服務。我不反對政府設立地區的康健中心,但政府不能捨本逐末,選擇另立門戶,也不願把資源投放在現時的公營基層醫療單位,在全港18區迅速改善服務,加強各醫療層面之間的協作,發揮不同醫療層面分流病人的作用。

       要強化基層醫療,中醫藥也可擔當重要作用。中醫對防治慢性病及傳染病有一定作用,醫管局在2017年的夏季流感高峰時更籲市民使用中醫服務,可惜中醫藥被排擠於公營醫療系統之外。至2017年8月,全港有88%的註冊中醫屬私人執業,相對於西醫有51%在公營醫療服務,49%是私人執業有很大落差。此外,「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指出,在2016年,本港按每1000人口計算,有約2名醫生服務,中醫則是1.3名,此外,現時的18間醫管局三方協作中醫教研中心,2015至17年的總求診人次分別超過110萬、116萬及121萬,這都說明了公營的中醫服務還有很大發展空間,我支持政府加強推動中醫在基層醫療的角色,開拓更大基層醫療服務空間。

      此外,隨著醫療費用不斷攀升,2017年藥物及醫療服務物價指數的累計升幅分別高達38.6%及35.1%,政府有必要每年檢討醫療券的金額,以確保醫療券的價值不會被醫療通脹不斷蠶食,使醫療券能真正有效減輕長者的醫療負擔。我亦期望政府能放寬醫療券的使用規限和靈活性,例如可購買政府認可的樂齡產品及長者夫妻能合併使用醫療券。

        主席,基層醫療在醫療系統上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基層醫療作為第一層的把關,若未能在社區提供適切的醫療服務,只會把病者的病情拖延及惡化,並會嚴重增加第二及第三層醫療的負擔。我期望政府能集中統籌基層醫療政策,避免政出多門,並善用現有的架構,增加社區內可提供的醫療健康護理服務及其資源配套。

      謹此陳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