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0 跨境安老 議案辯論

    主席

        根據社會福利署就輪候資助安老宿位的資料,輪候人數不斷上升,當中護理安老宿位的輪候人數,由2016-17年度的29672人上升至2017-18年度的31717人。本來,回內地安老是長者的一個選擇,可惜,政府近20年內推行兩種主要的長者福利可攜性的政策,包括綜援長者廣東及福建養老計劃和廣東及福建計劃,因不切合市民的需要,參與計劃的人數還出現下降。根據社會福利署在財政預算案開支的答覆,「綜援養老計劃」由2014-15年度的1917受助長者人數下跌至2017年12月底的1387人;而廣東計劃亦由2014-15年度的17145人數下跌至2017底的16149人。香港65歲或以上的長者人口有逾163萬人,參加回內地安老的數字可說是微不足道,面對大灣區的地區融合,如何吸引更多長者回內地安老,我認為政府必須全面檢討現時回內地安老的安排。

        醫療服務的支援是否足夠,我相信是內地安老計劃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現時,港人不能享用內地的公共醫療服務優惠,長者在內地安老除時要負擔沉重的醫療開支。2015年10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接納長者醫療券的試點計劃,讓合資格的香港長者以醫療券支付指定的門診醫療護理服務的費用,當中包括骨科、內科、眼科、牙科和中醫科等。計劃推出至2017年12月底,已有2100名長者使用。政務司司長曾指出,政府會密切留意試點計劃的推行情況,探討在內地擴展長者醫療券計劃的可行性。我期望政府可在內地不同地區擴展使用長者醫療券,除了讓移居內地的長者有更多的選擇外,亦可減輕香港公營醫療的負擔。我亦期望政府可向內地政府反映,能讓移居內地的長者亦可享用內地公共醫療的服務優惠。

        我的辦事處不時會收到一些長者回內地安老被取消綜援或福利金的個案,這亦成為長者申請回內地安老的重要考慮。有些長者因治療或覆診而往返中港兩地,稍一未符居留日數的相關規定,便會取消資格,我建議政府若長者因醫療而未符居留日數的規定,應仍可保留既有的綜援或福利金。

         此外,所有福利可攜計劃的長者,均須交還其公屋單位,雖然政府表示長者可向房屋委員會申請“保證書”,好讓他們日後回港定居而毋須重新輪候公屋,便可獲編配公屋單位,但現時保證書內的保證並不能讓長者安心,如不能保證是同區單位,和只會編配一次等。我明白香港的公屋房屋是極為真貴的資源,必須珍惜運用,但保證書的條件若能寬容一點,如有上樓時間承諾和可多於一次編配機會,我相信亦會增加公屋長者往內地安老的信心,同時可騰出單位給有需要的市民,達至雙贏。

       最後,我們期望政府在研究繼續擴展至其他地區的同時,並改善現有計劃的不足,給香港長者的安老生活能有更多的選擇。

       謹此致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