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8 潘兆平議員就施政報告致謝議案(宜居城市)發言

施政報告辯論 第四節 宜居城市

主席:

      在施政報告公布後,整個社會都聚焦在動用五千億公帑的大填海計劃–明日大嶼。毫無疑問,這是相對容易獲得土地的方案,在香港基建工程陸續完成之際,一個更大規模的基建計劃,將為建造業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作為勞工界的代表,理應支持政府的建議。

      在明日大嶼計劃公布後,社會議論紛紛,出現不少的反對的聲音,這些反對聲音不純是政治噪音,很多市民的憂慮是可以理解的。從宏觀來說,全球暖化導致海平面上升,填海造地要承擔風險如何估算;微觀上,在高鐵和港珠澳大橋通車後,一小時生活圈令香港腹地大增,發展空間很大,亦有言論認為政府應有更大的視野看待香港的發展。

      就香港地少人多,如何面對香港人口增長,我在去年的施政報告發言裡,已指出中港家庭團聚為目標的單程證計劃,由1982年起實施至今,幾經演變,透過計劃來港人口已超過140萬人。計劃實施了超過30年,當初落實計劃的環境和今天有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從家庭團聚和人力資源的發展,計劃也有檢討的必要,特區政府的明日大嶼計劃也是一個機會,讓特區政府向中央政府提出檢討家庭團聚計劃。

      對大部分香港市民而言,五千億元是一個天文數字,儘管政府經已澄清,明日大嶼計劃並不是一筆過動用五千億元,而是一個很長遠的開支。但要消除市民的憂慮並不容易。我不希望明日大嶼計劃的宏圖大計成為撕裂社會的一道傷口,明日大嶼計劃和經已完工的高鐵和港珠澳大橋不同,它完全是香港的內部規劃,我們該如何規劃大嶼山的發展,同時減輕社會的震盪,這要考驗特區政府的智慧。

      在交通運輸方面,施政報告提出數項政策紓緩交通擠塞的問題,包括三隧分流、「擠塞徵費」等措施。施政綱領亦提及在2019年上半年就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諮詢持份者的意見。我期望政府就上述政策為車輛訂定收費水平時,能夠以公平為原則看待不同公共交通工具及商業車輛。運房局局長早前表示,稍後會在本會事務委員會交代三隧分流的詳細方案,但即使是流量相對較少的西隧,交通也很繁忙。有職業司機向我反映,若三隧分流,結果可能是紅隧和東隧的交通紓緩不了多少,而西隧則出現紅隧和東隧的擠塞狀況,結果是弄巧反拙。由於三隧分流涉及修改法例,一些數字的模擬推算可能和事實有很大差距,我希望政府能提出一些試行方案,讓事實證明三隧分流的成效。

      施政報告亦提出其他交通政策,例如增加商用車輛泊位。就此,從業員除了關注晚間長時間停泊的車位不足,亦關注泊位地點、上落客貨位置不足等問題。就施政報告亦提出淘汰歐盟四期柴油商業車。從環保角度而言,逐步淘汰柴油車輛是不能迴避的議題,但政府必須考慮更換引擎對職業司機的影響。上述各項交通運輸政策對業界有直接影響,我希望當局在推出政策時,能夠仔細聆聽從業員的聲音。

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