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8 潘兆平議員就施政報告致謝議案(改善民生)發言 Published on 2018-11-082018-11-12 by poonsiuping 施政報告辯論 第三節 改善民生 主席: 特首今年施政報告提出了她的目標,堅定前行,燃點希望。在施政報告前言裡的第三段,特首稱,是時候議而有決、決而有行,再蹉跎歲月,受苦的是居住在擠迫的和惡劣環境的家庭,特別是小朋友,和需要更好保障的基層勞工。但特首沒有點明是什麼因素阻礙了特區政府的施政,改善市民惡劣的居住環境和保障基層勞工。 在勞工權益方面,特區政府議而有決,決而有行最有力的相信是提出了新方案,取消強積金對沖安排。勞工界對取消強積金對沖的立場是很清楚的,在不損害勞工權益的情況下,儘快落實相關措施。自上屆政府提出處理這個問題至今,一直一波三折,今年施政報告終於就此提出「最終方案」,政府除了會承擔僱員因新政策落實而損失的權益外,亦回應商界的要求,政府對僱主資助額由今年初建議的172億大幅增加至293億,以更多的公帑替僱主埋單。 在施政報告裡的另一個有關勞工權益的新猷,是把分婏假由10周增加至14周,同樣出現政府埋單的情況。局長早前回覆我說,由政府承擔的四周產假的薪酬,公帑要付出4.79億元。作為勞工界代表,我當然歡迎政府決定,取消強積金對沖和增加分婏假期。但我同時擔心,以公帑補貼僱主的方向來改善勞工權益,會為日後勞工福利改善帶來更大的困難,僱主更難在改善勞工權益上讓步。 要求全薪的分娩假、立法規定標準工時,以至統一勞工假和公眾假期等,這些勞工界的訴求若單單靠公帑是解決不了的,現時便只能原地踏步。 施政報告稱已完成檢討政府非技術服務外判的僱員權益。我早在2017年本會討論檢討政府外判制度的動議裡便提出建議,要求政府在外判服務合約裡訂明標準工時和超時工資補償,作為政府推動保障標準工時的起點,但有關建議明顯不獲政府接納,我對此深感失望。 在改善外判制度的檢討裡,施政報告表示,負責檢討工作小組提出增加評審標書工資所佔的比重、設立約滿酬金和盡可能採用至少三年的合約安排。有傳媒在去年揭發了有政府部門不按政府採購政策辦事,如食環署有街市的保安合約由評分制改為價低者得等。我們期望政府在改善外判制度的同時,亦應加強監察,確保部門按政府的採購政策辦事。 在施政綱領第72頁,表示政府在明年4月起會有一系列改善持續進修基金的措施,鼓勵市民持續進修。事實上,一再有調查指出,香港是全球工時最長的地方,香港每週平均工時達52小時。工時過長,才是阻礙市民終身學習的主因,直至去年底,全港不足兩成勞動人口參與持續進修基金,反應甚差,我並不認為,政府在持續進修基金上小修小補,而不立法保障標準工時,能有效達到僱員終身學習的目標。 在這裡,我必須稱讚特首繼去年的施政報告後,再以較大篇幅討論職安健政策。今年施政報告表示,政府會研究透過私營醫療服務,為工傷僱員提供適時及有系統的復康服務,我支持政府的建議,希望政府能儘快公佈方案供社會討論,落實措施。職業安全方面,我歡迎施政報告的建議,勞工處會對高風險行業加強巡查執法和檢討相關罰則,加強阻嚇力。但這些建議,在去年施政報告已有提及,我希望能盡快成事。 按勞工處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工業意外個案,共有5000多宗工傷意外,死亡個案有7宗,數字比去年上半年略好。但這是否真實的工傷數字呢?在本世紀初,英國經大型勞動人口調查後,整合了一個評估工傷意外的比率,提出每1宗致命個案是由1772宗超過兩天病假的工傷構成。若以此評估今年上半年的工傷意外,7宗死亡個案的背後,應有12404宗涉及兩天病假以上的工傷意外。我相信現時工傷意外申報遠遠未能反映實際情況,我要求政府應全面檢討工傷申報機制。 在勞工的環節裡,不能不提政府輸入人才和外勞政策。以「輸入內地人才計劃」為例,在2017-18財政年度獲批申請來港工作人士共12748人,有4成沒有學士學位,3成月薪不足2萬元,人才何價,何以人才收入可不足2萬元。施政報告提及政府在今年中旬先後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及人才清單。上述的計劃及措施尚在推行初期,我不希望新措施重覆所謂人才計劃的漏洞。 施政報告重提擴大輸入外勞的建議,表示政府已經透過多項措施協助安老院舍增加人手,接下來需要處理何時及如何落實讓資助安老及復康院舍輸入照顧員。特首言下之意,是已決定在安老院舍輸入外勞。事實上,所謂多項措施協助院舍增加人手,漏洞百出,如在上年施政報告提及會提升資助院舍照顧員兩個薪級點,但實際上仍有不少資助院舍以低於社會福利署起薪點的水平來聘請照顧員。對於輸入勞工,勞工界的立場是很清楚的,必須確保本地僱員的工作機會及薪酬待遇不受影響。勞福局局長早前在本會人力事務委員會回覆本人,指出會進行調查安老院舍薪酬待遇的改善情況,現時調查尚未完成,特首便一錘定音,要在資助院舍輸入照顧員,做法並不恰當。 主席,冬季流感將至,儘管施政報告中稱香港享有高質素的醫療服務,但實際上,香港醫療服務已極度緊張,流感高峰期未到,急症室瀕臨爆煲,有候診病人要等十多二十個小時,工作人手也疲於奔命。大家都重視醫護人員不足,我在這裡特別想指出支援職系人員,他們是整個醫療系統裡最基層的員工,亦是最不受重視的員工,他們長期工作繁重,有傳媒報導,平均每一位支援人員要面對15名病人,但薪酬與工作不成正比,以致流失率高企。面對流感高峰期,政府在醫療衛生增撥資源同時,不能忽略在最前線打拼的基層員工,我希望政府能增加前線員工的津貼,儘快填補編制人手空缺和全面檢討支援職系的薪酬架構。 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