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1 改革移民及入境政策 議案辯論

主席:

      「家庭團聚」是基本人權,這是無庸置疑的,但家庭團聚並不是凌駕性的權利,要其他客觀條件讓路,這也是無庸置疑的。香港地少人多,人口增長,涉及整個香港的福祉,更需小心處理。持單程證的內地人來港家庭團聚計劃,實施了超過30年,當初落實計劃的環境和今天有翻天覆地的變化,無論從家庭團聚和人力資源的發展,都有檢討的必要。

      單程證自1983年實施起,由最初的每日75名,在1995年增至150名,不知不覺間,至今已有超過140萬的新移民來港。140萬人並不是一個小數目,對地少人多的香港更是很大的一個數目。一方面,我們不應否定新移民為香港帶來的貢獻,事實上,我們很多先輩也是基於各種原因,從內地來到香港,落地生根,造就了香港的繁榮。但隨着香港成為一個國際都會,必須有規劃地向前發展。在2018年的施政報告,特首便表示:「就資助院舍照顧服務和社區照顧、長者地區中心、以及長者鄰舍中心,重新在《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加入以人口為基礎的規劃比率。」按現時單程證政策,這人口為基礎的規劃無從說起。同樣,其他如教育、房屋、醫療等政策,亦因人口的變數而不易掌握。
事實上,隨著交通網絡的日益完善,香港連接國內的基建──港珠澳大橋以及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等等相繼完成,配合國家對大灣區的發展,一小時生活圈已不再是概念,而是真實的事情了。過往限制著兩地家人的時間、地理限制已逐漸減少,一程車、一個鐘頭就可以與家人相見,與現時本地的交通相差不大,「家庭團聚」當中的緊急性已大為減低。

      現時特區政府只能在核實資料上配合,單程證計劃仍由內地有關部門審批和簽發,但正如我剛才所說,中港兩地融合和生活水平已無大差異,我相信特區政府應和內地部門協商,檢討每天150名來港定居的名額,我建議在減少來港配額的同時,設立一個反向計劃,適逢國家正大力推動大灣區政策,香港不應再只是家庭團聚的唯一選擇,讓香港人以家庭團聚為由,可申請回國內定居,並取得國民身份,這才現實地反映中港兩地的關係,解決兩地的矛盾。

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