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01 勞聯報第208期《應用資訊科技勞工缺乏保障》

201907勞聯報

    近年,資訊科技廣泛應用,大大便利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以飲食為例,以往購買外賣食品,一般需要依賴電話向個別餐廳下單,但現時不少網上中介外賣平台出現,只要在智能手機開啟中介平台的應用程式,就能夠選擇不同餐廳的外賣菜色,由外賣員送到府上,過程中甚至能夠隨時追蹤訂單的處理情況,甚至外賣員的位置,相當便利。不過科技應用亦同時改變速遞行業的生態,對從業員而言,未必是一件好事。

    早前就有傳媒就電單車外賣員的工作情況進行了專題報導,根據報導,不少電單車外賣員都需要墊支,甚至自行承擔各種大大小小的日常工作開支,小至送餐時找續用的零錢,大至電單車的燃油及維修保養費用等。更值得關注的是,一旦在工作期間發生交通意外,外賣員甚至可能需要自行承擔一切損失及賠償。報導指出,近年相繼崛起,瓜分大部份外賣市場的幾間網上外賣平台公司,大部份都迴避與外賣員簽訂正式僱傭合約,不承認與他們存在僱傭關係,他們有否為外賣員購買保險,亦存有疑慮。因此,當外賣員因意外受傷,不但未必能夠獲得一般僱員的工傷補償,隨時手停口停,一旦遇上涉及第三方的交通意外,更有機會遭到索償,需要自行承擔相關支出。

    電單車外賣員的苦況,相信並非個別例子。因應近年網上平台應用日漸普及,令新的僱傭模式亦漸趨普遍,我在去年委託立法會研究部進行研究,發現現時本港為客戶直接提供服務,而沒有任何僱傭合約保障的獨立工作者,人數超過21萬。另外,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上述獨立工作者當中,除了有5萬多人是從事運輸、倉庫及速遞服務等行業,亦有不少人是提供社會服務或專業服務。即使他們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問題與電單車外賣員可能不盡相同,但現時勞工法例無法妥善保障他們的權益,是不爭的事實。可惜,現時政府似乎並無思考如何回應科技應用帶來的新僱傭模式,以加強對有關人士的保障。

    財政司司長在本年度的財政預算案表示會為創科發展「拆牆鬆綁」,修訂不合時宜的法例。我曾就此質詢政府,相關工作是否包括檢討勞工法例,以回應科技發展帶來的新僱傭模式,可惜政府的回覆完全迴避了我的問題,僅稱會與不同持份者討論。另一方面,勞福局去年回覆議員相關質詢時,亦只是表示香港以外地區對此議題的關注仍在探索及討論階段,顯然未有打算主動跟進這個議題。其實,世界各地不但已陸續開始探討如何加強對相關勞動人口的保障,部份地方亦已推出具體措施。根據秘書處的研究報告,英國政府已規定,即使透過網上平台提供服務,服務購買者仍有責任向獨立工作者提供書面陳述。另一方面,新加坡政府經過公眾咨詢後,亦決定以自願參與模式,鼓勵機構加強對相關勞動人士的保障。

   各種網上平台湧現,從業員只需要通過簡單手續加入這些平台便能夠開始工作,卻因此模糊了他們的僱員身份,是令他們無法得到充份勞工保障的直接成因,但同時,政府沒有因應科技發展帶來的職場生態轉變,適時修改法例及政策,亦令問題繼續蔓延。有什麼具體措施能夠保障這些從業員,確實仍有討論及研究的空間,但政府目前採取迴避態度並不可取,我會在議會內繼續促請政府跟進這個議題,亦期望各位關心勞工權益的朋友關注這個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