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26 就陸頌雄議員”保障平台工作者的權益”議案提出修正案

鑒於平台經濟近年迅速發展,本港多間平台公司大量招聘從事食物送遞及運輸的平台工作者,但該等公司並沒有為平台工作者提供足夠的保障;就此,本會促請政府設立發牌制度規管平台公司,並把平台公司必須為平台工作者購買一定額度的意外保險訂為發牌條款之一,以保障平台工作者的權益政府亦應擴大破產欠薪保障基金的保障對象至平台工作者,及全面研究為平台經濟制定僱傭政策

註:潘兆平議員的修正案以粗斜字體標示。

2020-03-17 潘兆平議員向行政長官質詢

潘兆平議員:多謝主席。特首,你在去年底公布的《施政報告》提出「砥礪前行,重新出發」。很多工友都說希望能夠重新出發,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可以恢復正常工作和安穩生活。現時香港在疫情衝擊下,至今仍未能走出困局,昨日公布的失業率達百分之七點二,而香港的貧窮問題比過往更嚴重。原本很多失業工友對政府有期望,希望政府設立失業援助金,但政府不做,令他們感到失望和憤怒。現時很多工友最關注的問題是香港何時可以恢復正常工作和生活,以及如何解決貧窮問題。我想問特首,香港的貧窮問題越來越嚴重,政府是否有新的政策和措施應對,或者如內地般實行「脫貧攻堅戰」,或訂定減貧目標?
 
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議員:行政長官。
 
行政長官:多謝主席。貧窮問題非常複雜,成因也很多,難以在幾分鐘內讓潘議員有很滿意的答覆。我們作為一個以經濟量和人均收入而言發展比較好的地方,香港的貧窮並非如內地般以「絕對貧窮」作量度,所以很難完全消滅在「相對貧窮」的概念下的貧窮–即當社會富裕的時候,任何時候都會有一些人在貧窮線以下,因為我們是以「相對」作量度。特區政府這幾年——如果你看稍後大家會審議的本年預算案——社會福利已經「超前」 ,社會福利的經常性開支已是所有政策範疇之冠;我想幾年前它只排行第三,次於教育和醫療。這正正反映我們應對貧窮的工作力度,否則不會用這麽多錢。近幾年我們做了不少工作,但我同意仍然有不少工作要做,特別是房屋方面。經過多年,我們看得比較清楚,如果我們能解決房屋問題,讓基層市民能有安居之所——即公營房屋——加上經濟有一定的動力,有就業機會,貧窮問題可以得到紓緩 。希望在疫情受控後,我們有更多空間可以處理房屋和土地問題。

2017-02-16施政報告致謝議案辯論 (福利、安老及醫療衞生)

主席:

       行政長官在任期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中的福利政策進度未如理想,無論是社會有強烈要求的全民退保和取消強積金對沖,政府取態都不如人意,本人十分失望。

         行政長官於施政報告強調20年後,香港有三分一人口達65歲或以上,並強調社會必須為退休保障做好準備。可惜特首在施政報告中強調只會優化4條支柱,而拒絕對全民退休保障作出承諾。在施政報告裡建議從兩方面改善現時的長者生活津貼,一是增加一層高額援助,二是放寬現行津貼的資產上限。另一個措施是取消俗稱「衰仔紙」的安排,我歡迎政府的做法。但這些措施,都是在一個經濟審查的框架下進行,但一個具有執行意義的經濟審查,同時又能發揮退休保障作用措施,結果必然地鼓勵市民不要儲蓄,這本身便與退休保障其中一根的支柱,鼓勵市民自願性儲蓄矛盾。

           我仍認為全民退休保障是不能替代的安排,但不會因為支持全民退保,便反對政府的改善措施。在現階段上,我們期望特首能放寬資產審查,使更多長者受惠。退休長者都為了今天香港繁榮付出了畢生的青春,讓他們安渡晚年,能有尊嚴生活下去,是富庶的香港應有之義。若政府置之不理,視而不見,實在令人感到可悲。

           與退休保障息息相關的是安老服務,這方面施政報告提及推出「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合資格長者每月可領取面值至12,416元的服務券,但這與社會需求仍有很大落差。此外,經濟支援固然重要,但另一個社會關注問題是私人長者院舍的質素,如何提升私人長者院舍的質素,是香港人口老化的另一挑戰。居家安老本應是一個理想安排,但香港家庭居住空間愈來愈少,僱員工時卻超長,單靠增加數十至百個的安老和康復服務名額,如何落實政府一直強調「居家安老」的方向。面對人口老化問題,社會必須有醫療、房屋、以至僱員權益和基建等整體的配套,才能解決。

           取消強積金對沖,這既是僱員權益,亦是退休保障的範疇。特首終於在施政報告裡就取消強積金對沖提出一個方向,不過當中仍帶出不少問題值得商討,我形容現時政府取消對沖的建議是方案是甜湯苦茶一起來,在取消強積金對沖之餘,把僱員應得的遣散費和長期服務金的計算方法,由現時以三分二工資計算改為二分一計算。這個方案並不符合勞工界一直以來的建議,我衷心期望下任行政長官能修改現時政府拋出的方案,不能在一方面取消強積金對沖,一方面又在僱員權益上開倒車。此外,以十年過渡期以公帑補貼僱主,是否合理,仍然值得商榷。但面對政府即將換屆,我期望強積金對沖問題仍有改善的空間。

             近日,地鐵縱火事件引起社會再次關注精神健康病人。施政報告以至施政綱領都只是將精神健康輕輕帶過。施政報告只是說成立諮詢委員會,檢視和跟進精神服務,施政綱領只說會推動市民關注精神健康,有一個為期三年的「好心情@HK」計劃。但未見實質措施,改善精神健康服務。我希望地鐵縱火事件的傷者能早日康復,但這不幸的事故要帶來一些積極意義,便是政府要檢討精神康復政策,彌補不足。

             自願醫保計劃已失去了推行的原意,當計劃沒有了高風險池,只是以稅務扣減來鼓勵市民購買醫保產品,這只是利用公帑,變相為保險公司提供購物優惠,讓保險公司賺到盡,一個推動了近十年的計劃,最終是保險公司,而非大眾成了醫保計劃最大得益者,我感到很難過。

             中醫藥在施政報告裡着墨較多,政府興建中醫醫院,額外提供另一選擇給市民。這對發展本港中醫意義重大,但如何促使中、西醫的平衡發展和交流,打破行業門戶成見和利益,仍然是政府推動中醫發展的挑戰。

               謹此陳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