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3-25 平衡旅遊業對香港經濟和市民的影響 議案辯論

主席:

       最近元朗上水一帶示威者衝擊水貨客,在其他地區亦發生針對內地遊客的行動,在社會引起很大迴響。我不支持過激的行動,並讉責當中的暴力行為,但冰封三呎,非一日之寒,在我們批評示威的暴力行為同時,必須了解問題的癥結,否則無補於事。

       早在唐英年先生任政務司司長的時候,在一次他出席立法會的特別內務委員會會議上,我所屬的港九勞工社團聯會前立法會議員李鳳英問唐英年先生,大意是問政府會否檢討自由行的落實情況,評估自由行對香港市民生活,以至中港融合的影響。當時唐英年先生只簡單地回答,不會有問題。及後自由行計劃越加發展,至今達全國49個城市,深圳市更有一簽多行政策,內地人大量來港旅遊,成了香港旅遊業的支柱,並對社會民生做成相當大的困擾,這些困擾甚至被人引導成另一波的中港矛盾,從更高的層面損害了中港關係。

        現時,社會上不少意見要求檢討自由行和一簽多行政策,認為香港接待旅客的能力已接近飽和,因此,要限制內地旅客訪港人數。這講法並不準確。在今年一月,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先生還訪問日本,推廣香港旅遊業,擴濶香港旅遊的客源。我們聽不到社會批評,香港接待旅客的能力已接近飽和,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不應跑去日本開拓旅遊業。若我們看看旅遊業的統計資料,在2013年共有5,430萬遊客訪港,去年增加至6,080萬人,增加了650萬人,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在訪日時向傳媒說,歷年來香港的非內地旅客維持在1400萬,相對穩定。換句說話,現時訪港旅客來自內地超過7成半,每年增長遊客數目,亦是來自內地。因此,我們說要檢討自由行,並不是香港接待旅客的能力已接近飽和,而是訪港的旅客過分單一集中於內地旅客,這做成了旅遊業極不健康發展,市場為迎合內地旅客的需要,與民生相關的商場鋪頭,也起了急劇變化,加上內地旅客生活習慣與香港差異,市民牴觸情緒自然而生。

        我並不反對國家的自由行政策,這是國家走向開放必由之路。事實上,內地與香港都在自由行政策下互惠互利,但問題是如何可達至一個適當的比例,國家和香港都在自由行政策下得到最大的好處,而不是一個有良好意願的政策,但實行時得到相反的效果。

        主席,一簽多行是便利有深圳戶籍的居民來港的措施,這是自由行政策的一個延伸,亦是港深區域融合的重要一步。區域融合是大勢所趨,社會可以討論如何促進區域融合,共創雙嬴,但不能逆時勢而行,築起高牆,把鄰近地區拒諸門外。水貨問題是區域融合中區域經濟差異衍生的自然現象,水貨活動影響到市民的日常生活亦是事實,國家工商總局局長張茅在今個月初對傳媒表示,「水貨客大量採購,既給香港民眾生活帶來不便,也擠壓了合法企業經營的空間,同時擾亂了內地市場秩序。」這是說現時的水貨活動對中港兩地都帶來損害。

        主席,香港人並不反對水貨,最常見的是我們去商鋪買電器,不少市民會選擇購買便宜一點的水貨。事實上,現時港深兩地的走水貨活動不全是內地人,亦有香港市民從事走水貨活動。對香港而言,打擊水貨是要減少走水貨對民生的滋擾,這必須加強中港兩地海關通報,携手合作。最近傳媒報導,有團體打算向城規會申請,在落馬洲設立邊境購物城,若計劃成功,能產生分流效應,減低走水貨對民生的滋擾,是一件好事。

        謹此陳辭